2010年的头几个月,关于通货膨胀的话题常见于媒体,这反映了人们对通胀的焦虑。特别是CPI涨幅一度超过3%,更强化了人们对通胀的预期。所幸国家统计局公布的6月CPI涨幅出人预料地低于预期,关于通胀的话题才少了些。 不过,或许未来不远,通胀预期会再度抬头。年初,强化通胀预期的因素主要包括:农产品,特别是食品价格波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起的输入型通胀;流动性泛滥引发的通胀;物价翘尾因素所显现出来的物价上升。
通胀预期的淡化很大程度源于人们对上述因素担心的减弱。而现在,这些因素又生变数。
食品价格波动和CPI变动趋势有明显正相关性。一场严寒、几场大雪是引起2010年头几个月CPI上升的主要因素之一。虽然蔬菜水果价格变动并不能代表核心物价变动趋势,但它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不可轻视。
暑期以来,各地自然灾害频发,由此引起农副产品价格上涨;上半年走低的生猪价格,下半年开始进入回升周期;粮食价格也由于成本、灾害因素以及国家提高最低收购价而稳中趋升。这在下半年都将再次成为推动CPI上行的力量。
欧债危机触发的避险情绪和其引发的对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忧,促使美元快速上涨,欧元则遭遇快速回调,这促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然而伴随着欧洲巨额救助计划的公布,以及主要债务国短期债务的顺利偿还,国际市场对欧债危机的忧虑情绪开始消退,美元指数持续下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反弹。这使输入型通胀有可能抬头。
与上半年不同的是,二季度后,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一方面,让全社会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提高劳动者的报酬是必需的;另一方面,历史数据表明,劳动力成本上升与消费物价上升呈现螺旋式向上格局。劳动力成本增加会形成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这种压力在下半年会更显著。
不过,我们也应看到,尽管下半年特别是三季度CPI涨幅可能再次冲高,但这如同春寒秋热,持续不了很久。在经济增长摆脱过热情绪,回归正常增长速度后,物价变动将摆脱剧烈波动的轨道,从而画出一条较为平缓向上的曲线。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