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尚没有明确提出道路生态学研究的概念,但已经开展了少数属于此方面的研究,如道路影响理化环境和道路污染[27 ,28 ] ,城市景观中道路廊道的生态影响以及在城市景观变化中的作用[29 ,30 ] ,公路铁路建设运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有部分论述[31~33 ] ,但缺乏实际的案例。
1996 年交通部颁布《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后,部分学者才开始对道路建设的环境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陈华新等[36 ]认为公路建设项目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交通噪声、大气污染、水污染、土质影响、生态破坏、景观失调等,社会条件、使用者的需求和自 然条件就决定了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张玉芬[37 ]认为高速公路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为景观、生态及生活环境问题,景观优化和生态恢复具有互补性,并提倡公路景观设计与环境相融洽、景观利用及保护的原则。她认为公路的规划设计及路线合理选择是减少高速公路对环境影响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应用该学科分析方法来分析道路景观生态问题的研究也有一些,如张镱锂等[34 ] 、张慧等[35 ]对青藏公路、铁路沿线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做了初步探讨。总体看来,我国在道路生态学方面的研究缺乏系统性,研究过分集中在道路理化污染影响,生态恢复绿化等方面,而对于动植物生态环境破坏、景观破损、水土流失等自然地理综合影响实例研究不多且定量研究缺乏。道路规划研究多从工程自身、经济评价等方面考虑,生态学影响的考虑仍然处于次要地位,即使考虑也局限于对于自然保护区、湿地、水体的避让,而缺乏更系统完善的从地形地貌、植被动物、水系、景观资源保护等综合角度的考虑。对于景观设计,大量研究集中在公路绿化设计上,内容也局限于沿线点状区域(如服务区、立交区等) ,线形区域(边坡、中央分隔带、隔离栅等) ,设计人员作用发挥的空间较小。对于道路路域之外的景观,缺乏对其与道路工程的协调性研究。
近年来“四川川主寺至九寨沟旅游公路(川九路) ”被作为中国公路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交通环保示范样板工程推出,使之成为新中国公路建设50 多年来,我国第一条环保标志性路段,被誉为“安全、舒适、环保、示范”的典范。川九路在设计中提出了“公路设计灵活性”理念,认为设计应改变过去死套标准、忽视景观生态及美学效果,而应注重公路本身构造物的美学处理,从道路使用者和沿线居民视觉角度考虑景观合理布局,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为国内其它旅游公路及各等级公路的景观建设提供了示范。部分学者从生态、视觉、经济等角度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道路景观进行评价。如王红[38 ]以道路景观敏感度作为评价指标,并给出了数学模型;陈雨人等[39 ]选择道路声环境、大气环境、生态环境和道路景观四个方面的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来评价道路环境影响大小;崔崧等[40 ]从美学质量、景观阈值、景观敏感度、特殊价值四个方面讨论了高速公路两翼景观评价方法;张阳等[41 ]给出了公路景观及视觉影响评价的具体内容及方法流程。已有的研究多从道路功能、污染角度出发,对景观的视觉美学考虑较少,即使考虑了视觉美学因子,也缺乏对于景观欣赏主体人的考虑。近年来我国典型案例研究是张慧等[42 ,43 ] (2003) 参考美国林务局的“视觉管理系统”和美国土地管理局的“视觉管理”利用遥感和GIS技术结合专家评价法,建立的青藏铁路沿线的景观视觉管理系统,定量分析和评价了铁路建设工程对高原景观带来的冲击。当前国内还没有人使用心理物理学法对公路景观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