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械化施工中,经常有几条作业线配合着施工。每条作业线上又有若干个施工环节。这样多的施工设备,在联合作业中很容易出现生产能力上比较薄弱的施工环节和生产线,这些环节控制着整个施工的进度,使设备的生产潜力不能充分发挥出来。研究施工设备配套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铁路隧道施工中,一般有开挖、清碴、锚喷和衬砌四条作业线。这四条作业线以交替或穿插的方式进行作业。每完成一个作业循环就取得一次进度。在过去机械化施工的试点中,装备整套施工设备时,由于清碴作业线上采用了斗容较大的装碴机,所以使用小斗车就会因施工中空重车倒换次数太多而影响装碴作业时间,于是后来改用了4米3的大斗车。但是,空重车的倒换仍然占用了1/3-1/4的装碴时间,从而降低了装碴作业线上的生产能力,延长了作业循环时间。为了要在规定作业时间里完成一个作业循环,只好把开挖作业线上的炮眼凿进深度由三米多减少到两米多,这就使每个作业循环减少了一米的进度。
国内某隧道施工中,全部采用国产设备并进行全断面机械化施工。在研究设备配套的时候,吸取了过去试点中的经验并参考矿山中广泛使用的梭式矿车,结合铁路隧道施工的特点作了一些改进。我们自制的容积8.5米3,能正侧两个方向卸车的双轴转向架式梭式矿车代替过去使用的4米3大斗车(现已准备向16米3发展),采用浮放渡线进行调车。通过这样的改进,施工中空重车的倒换时间就显著降低,并且由于改进了梭式矿车的卸碴性能,使洞外卸碴场取消了木排架,减少了二十多名卸碴辅助劳动力。不过这样一改,0.45米,装碴机的生产能力就感到不足了,同时清碴作业线上运载这个薄弱环节转化到了装碴机上去。
通过这两次实践,使我们体会到,现场施工中各个环节设备生产能力的平衡是充分发挥整套装备生产潜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实际上,为了取得较好的施工效果,人们总是力图选用性能好、生产能力高的设备,而各项工程的施工又是由各种各样的设备组成的,所选的设备未必都能使生产能力相互适应。况且,在现阶段,某些环节应该配什么设备最合适、相互关系配合最好,一时还看不淮,因此在研究施工机械配套时,只能通过主观上的努力,尽量求得生产能力的平衡,然后通过施工实践再逐步调整。薄弱环节总是交替出现,我们可以不断地做转化工作。只有通过这样反复地改进和不断地转化,才能使机械化施工的工效不断得到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