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受降水、蒸发、包气带岩性、地下水位埋深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降水入渗过程异常复杂。为了研究水资源之间的转化关系,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许多部门在不同地区建立了地下水均衡试验场,积累了大量的气象、地下水人渗及蒸发、土壤含水量等资料。但由于经费问题等原因,大多均衡试验场的资料都没有被系统整理分析,对降水入渗过程和影响因素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
在对河南省郑州地下水均衡试验场地中渗透仪试验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系统响应分析、回归分析、土壤水运移模拟等多种方法,系统地研究了降水入渗补给和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降水的入渗补给滞后延迟效应;建立了不同水位埋深、不同岩性、不同降水过程、不同时间尺度等变化要素的降水入渗补给函数;通过对降水入渗过程的模拟,分离了降水入渗补给中的活塞流和优先流比例。通过以上研究形成了本书的主要内容。
对郑州地下水均衡场内7种岩性地中渗透仪降水入渗补给过程的系统分析认为,各种岩性均存在活塞式和捷径式两种降水入渗补给模式。砂性土中入渗模式以活塞式为主,但是降水后,浅部(1m埋深以内)立即构成对地下水的入渗。砂性土入渗主要特征是地下水位埋藏较浅时,降水后入渗补给量迅速增大,然后迅速衰减。随着地下水位埋深增大,入渗过程线逐渐变缓,入渗补给流量变小。由于粘性土中普遍存在裂隙或大孔隙,其入渗补给以优先流为主,滞后和延迟的时间大大缩短,即使地下水位埋深达7m,在降水量较大时,滞后期也小于3d。在枯水期,降水强度小且不连续时,几乎不形成优先流补给,但在该阶段滞留于土壤中的水分在重力作用下缓慢下移,以活塞式入渗方式补给地下水。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