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2013年度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工作的通知》(青政办秘函〔2014〕17号)要求,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会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统计局、省质监局组成节能目标评价考核组,对西宁市、海东市、海西州、海南州、海北州五个重点地区2013年度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和节能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了现场评价考核。现通报如下:
一、节能目标及完成情况
(一)目标任务:
省政府《关于下达“十二五”全省节能减排指标的通知》(青政〔2014〕39号)下达西宁市、海东市、海西州、海南州、海北州2013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75%、2.5%、2.5%、1.8%、1.8%,前三年进度目标下降6.32%、4.92%、5.88%、5.5%、5.5%。
(二)完成情况:
1年度目标完成情况:西宁市、海东市、海西州、海南州、海北州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66%、2.5%、2.73%、3.38%、19.7%,均完成年度目标。
2进度目标完成情况:海东市、海西州、海南州、海北州累计分别下降4.92%、5.91%、13.97%、28.47%,均完成或超额完成目标任务。西宁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83%,距目标任务相差3.49个百分点,未完成进度节能目标任务。
二、评价考核得分及排名情况
根据各地区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和节能措施落实情况,综合评价打分结果为:海南州96分,海西州93.5分,海北州91.8分,海东市87分,为完成等次;西宁市65分,为基本完成等次。
三、节能措施落实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狠抓目标落实
各市、州政府对节能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级领导的责任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切实把节能工作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各项措施落实,建立节能长效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年度工作计划和安排,逐级分解目标任务并签订目标责任书,并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严格落实奖惩措施和“一票否决”制,各项工作有安排、有部署、有落实,取得明显成效。
(二)突出重点领域,节能成效显著
1突出抓好工业节能。各地区把工业作为节能工作的主战场,充分发挥节能工作倒逼机制,通过严格执行控制高耗能行业无序增长的政策措施,从源头上严把新、改、扩建项目准入关,提高项目能效水平和综合效益。
积极促进工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大现有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力度,不断降低能耗、物耗水平,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联合重组步伐,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集中度。同时,加强对重点企业能耗监控和节能监察,着力抓好企业能源统计和计量工作,扎实推进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有力促进全省工业节能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西宁市以实施工业“双百”行动为动力,以重点项目为载体,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海东市突出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一批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推进建材、冶金、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开展青海金鼎水泥等三家水泥企业兼并重组,全面推进九通、博强、甲鼎3家集团公司铁合金余热发电项目,淘汰碳化硅落后产能4.8万吨。
海西州全力构建循环性工业体系、农业体系、服务业体系,实施绿色发展低碳行动重大工程,建立绿色发展低碳行动长效机制,进一 步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海南州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快推动光伏发电、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发展。
2扎实推进建筑节能。严格执行国家和我省建筑节能标准规范要求,完善各项建筑节能政策制度,全面推广应用新型墙材、散装水泥和预拌混泥土,“城市禁粘、县城禁实”工作成效显著。大力推进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西宁市执行新建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率达97.8%,处于全省前列,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项目完成率达100%。海东市大力推进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加强技术交流和培训力度,绿色建筑实施面积达20万平方米。海西州扎实推进既有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和供热计量改革试点工作,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完成率达100%。海南州大力推广太阳能及清洁能源利用,建成农村被动式太阳能暖房项目563户。
3深入开展交通节能。各地区严把公路运输市场准入关,严格执行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督促企业加快淘汰老旧且油耗高的运输车辆,积极推进营运车辆“油改气”,大力推广使用节能环保车辆,优化车辆运力结构。西宁市积极推行“绿色公交”、“绿色出租”,筹措资金1.95亿元,对超期服役的622辆公交车全部进行了更新(其中标台车612台,双层大巴车10台),全市城乡公交车、出租车基本实现天然气化,节能减排效果显著。海南州更新环保双燃料出租车45辆,环保双燃料出租车已占全州出租车的55.6%。
4稳步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各地区深入贯彻执行《公共机构节能条例》,进一步加强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公共机构的节能意识和表率作用。西宁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体制机制健全,责任分工明确,与各市直部门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目标任务落实到位。青海大学、西宁四中、青海省藏医院、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单位积极创建节约型公共机构,深入开展节能低碳宣传教育,组织实施了太阳能光热利用和供暖、照明系统优化等一批节能项目,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亮点。海南州加强用电和用水管理,使用高效、节能产品替换老旧设备,实施公共机构建筑光伏、光热应用工程,OA办公自动化系统运行稳定,在提高办公效率的同时有效节约了能源资源。
(三)强化宣传教育,普及全民意识
各地区通过悬挂横幅、发放宣传册、推广财政补贴节能灯具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宣传先进典型,普及节能降耗知识,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海南州利用电视、政府网站、《海南报》、手机短信等媒介平台,开展经常性的节能政策法规及节电、节水、节油等基本知识的宣传,广泛动员全民全社会开展节能行动。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013年全省节能工作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是“十二五”以来成效最好的一年。但纵向看,全省的进度目标依然处在红色预警内;横向看,我省产业结构偏重,节能空间缩小,工业化对能耗的刚性需求持续增长,全面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还很艰巨。
(一)完成节能进度目标压力很大。“十二五”前三年,全省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5.16%。其中,西宁市、海东市、海西州、海南州和海北州五个重点地区单位GDP能耗分别累计下降2.82%、4.92%、5.91%、13.96%和28.48%。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需要后两年全省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5.1%,年均下降2.6%,任务更重、压力更大。
(二)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是影响节能工作的主要原因。我省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比重偏低,工业中高耗能行业所占比重过大,是制约全省完成节能目标的主要因素。据统计,2010年,一产、二产、三产的比重分别为10%、55.1%、34.9%;2013年分别为9.9%、57.3%、32.85%,在能源消费总量中,工业能源消费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80%左右。其中,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等六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占全部工业的90%左右。“十一五”以来,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改造工作力度,有力促进了全省节能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受资源禀赋和地域条件所限,重化工、原材料产业依然是工业经济的基础,以工业“双百”行动为代表的结构调整项目工艺要求高、建设周期长,短期内难以发挥促进结构节能的作用。
(三)循环经济重大基础项目拉动能耗上升。自国家批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国家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以来,我省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始终秉承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循环经济理念,已基本构建上下游衔接一体化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最大限度实现“吃干榨净”。但在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过程中,一批处于产业链前端的基础性项目势必经历一个高耗能、高投放的阶段,如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一、二期及金属镁一体化项目,能耗刚性增长态势难以避免。
(四)节能空间逐渐缩小。近年来,通过提高建设标准、严控高耗能项目审批建设、推进节能技术进步、强化节能监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企业总体能耗水平逐年好转,在纳入能耗统计的41种主要产品中,有26种产品单耗较上年同期下降,占63.4%。洗煤企业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均达到90%以上。长期以来,我省积极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实行了严于国家的淘汰标准,落后产能基本淘汰完毕,通过降低产品单耗、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节能降耗的空间越来越小。
(五)节能监察和执法能力亟需加强。目前,全省五个重点地区中,海东市和海西州尚未建立节能监察机构,节能监察执法工作难以正常开展。西宁、海南、海北虽已建立节能监察机构,但成立时间短,业务工作经验不足,人员、经费、装备缺乏稳定保障,节能监察任务重与力量薄弱的矛盾比较突出。
(六)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增加了节能工作的不确定性。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我省电解铝、铁合金、电石、PVC、钢材等主要工业产品市场需求疲软、价格持续下跌,而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导致相当一部分企业开工不足,在产值相对下降的同时,设备运行能耗相对增加,拉动单位增加值能耗上升,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也为完成节能目标任务增加了不确定性。
(七)公共机构节能基础工作还需完善。五个地区中,海南州和西宁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开展有力,成效明显。与之相比较,其他三个地区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完备管理制度和目标考核方案、规范能源消费统计台账、落实经费保障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改进完善。
五、对被考核地区的要求
当前,全省节能工作进入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的攻坚时期,国家在能耗强度约束考核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地区能源消费控制总量约束考核。迫切需要各地区节能工作向纵深推进,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强化用能监控管理,深挖节能潜力,努力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
(一)继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要落实好国家和省政府关于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无序增长的政策措施,从源头上严把新、改、扩建项目能耗准入关,提高项目能效水平和综合效益。海东市和西宁市要根据项目管理权限,制定出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进一步加大清查铁合金、碳化硅等高耗能项目超限期和违规建设现象,大力推进铁合金、水泥余热发电项目。加大现有企业结构调整和改造提升力度,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大力发展配套的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和发展水平,努力实现以结构优化促进节能。海西州要围绕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加快构建和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努力延伸产业链,培育一批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新型产业。海北州要充分发挥环青海湖、祁连等知名旅游资源优势,努力做大做强旅游业。同时,继续发展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和物流仓储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强对煤炭生产加工企业的监管。海南州要积极扶持特色生物医药产业做精做强,加快水能、光能、风能、地热等资源融合开发进度,努力打造全省重要的清洁能源产业示范基地。
(二)进一步强化节能措施,努力完成节能目标。综合三年考核情况来看,西宁市、海东市、海西州、海北州2011年未完成年度目标。其中,西宁市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未完成年度目标,“十二五”进度目标明显滞后,直接影响全省节能目标完成进度。因此,各地区不能“只看点不顾面”,要坚定目标、坚持不懈地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深挖节能潜力,下大力气赶上目标进度要求,努力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海东市、西宁市要严格落实余热发电目标责任制,加快建设余热发电项目,加强节能奖励资金拨付管理,确保财政资金安全并发挥效益。
(三)依法加强节能监察力度。各地区要按照《青海省节能监察办法》(青海省人民政府令第100号),尽快建立完善节能监察机构,落实经费、人员保障,强化节能执法,及时纠正企业在用能管理、能源统计方面的违法违规行为,有效促进节能措施落到实处。
(四)建立稳定的财政节能专项资金投入机制。目前仅有海西州年度财政预算安排3000万元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其他地区仍未建立稳定的规模适度的财政节能专项资金,单纯依靠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支持,不利于发挥地区节能工作的主导性、独立性。各地区要落实《节能法》和评价考核指标要求,在财政预算中安排适当额度的节能专项资金,引导和带动企业加大节能投入力度,加快企业节能技术进步,强化本地区节能管理、培训、监察等基础工作。
(五)进一步推进公共机构、建筑、交通领域节能工作。从三年考核情况来看,海东市、海北州、海西州公共机构节能工作依然较薄弱,需要进一步明确牵头部门和职能分工,健全工作机制和制度措施,完备管理制度和目标考核方案,规范能源消费统计台账,加大监督检查考评力度,促进全省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均衡发展。西宁市要制定执行城市景观照明、楼宇亮化工程能耗控制制度,从加强政府机关、公共机构等外部照明管理做起,发挥公共机构节能的示范表率作用。各地区要加大建筑、交通领域节能工作的投入,加快实施“绿色建筑”、交通节能减排等示范工程,抓好新建建筑节能审查、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和供热计量改革试点工作,推进机关办公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建设。
附件:各地区2013年度节能目标考核主要失分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