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预应力材料
1.1.1 混凝土材料
1.1.2 预应力筋
1.1.3 非预应力筋
1.1.4 型钢
1.2 预应力结构分类与特点
1.2.1 预应力结构分类
1.2.2 预应力结构特点
1.3 预应力结构耐久性能
1.3.1 应力状态下混凝土碳化性能
1.3.2 非预应力钢筋锈蚀的结构性能
1.3.3 预应力钢筋锈蚀的结构性能
1.4 预应力结构疲劳性能
1.4.1 混凝土疲劳性能
1.4.2 非预应力钢筋疲劳性能
1.4.3 预应力钢筋疲劳性能
1.4.4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疲劳性能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超高强混凝土
2.1 超高强混凝土的配制
2.1.1 原材料要求
2.1.2 配合比的设计
2.1.3 超高强混凝土的拌制
2.2 超高强混凝土的性能测试
2.2.1 力学性能测试
2.2.2 力学性能分析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纤维增强超高强混凝土
3.1 钢纤维超高强混凝土
3.1.1 钢纤维超高强混凝土的配制
3.1.2 抗压强度
3.1.3 劈裂抗拉强度
3.1.4 拉压比
3.2 高弹模PVA纤维超高强混凝土
3.2.1 高弹模PVA纤维超高强混凝土的配制
3.2.2 抗压强度
3.2.3 劈裂抗拉强度
3.2.4 拉压比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自密实再生骨料混凝土
4.1 力学性能
4.1.1 混凝土强度与混凝土类型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4.1.2 粉煤灰掺量和再生骨料特性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4.2 抗渗性能
4.2.1 吸水性试验
4.2.2 水渗透性试验
4.2.3 氯离子渗透性试验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钢绞线的腐蚀与疲劳
5.1 试验概况
5.2 试验结果分析
5.2.1 静力拉伸试验
5.2.2 疲劳试验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腐蚀与疲劳
6.1 试验概况
6.1.1 试件设计与制作
6.1.2 加速腐蚀装置
6.1.3 加载方案与测点布置
6.2 静载试验结果分析
6.2.1 试验过程与破坏形态
6.2.2 荷载-挠度曲线
6.2.3 钢筋与混凝土应变变化规律
6.2.4 平截面假定验证
6.2.5 裂缝发展规律
6.3 有限元分析
6.3.1 单元选取
6.3.2 材料本构关系
6.3.3 模型建立
6.3.4 计算结果分析
6.4 疲劳试验结果及分析
6.4.1 破坏形态
6.4.2 跨中挠度-循环次数曲线
6.4.3 钢筋应变发展规律
6.4.4 受压区混凝土残余应变发展规律
6.4.5 裂缝发展规律
6.4.6 疲劳寿命与疲劳强度
6.5 疲劳损伤全过程分析
6.5.1 静载过程非线性受力分析
6.5.2 材料的疲劳本构模型
6.5.3 材料疲劳破坏准则
6.5.4 疲劳过程非线性分析流程
6.5.5 疲劳过程计算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预应力超高强混凝土梁
7.1 试验设计
7.1.1 试验目的
7.1.2 试件设计与制作
7.1.3 加载装置与加载制度
7.1.4 观测内容与测点布置
7.2 试验结果及分析
7.2.1 破坏模式和裂缝形态
7.2.2 荷载-挠度曲线
7.3 预应力超高强混凝土梁受剪承载能力分析
7.3.1 弹性刚度分析
7.3.2 影响受剪能力的因素
7.3.3 试验结果与规范计算值的对比分析
7.3.4 受剪承载力建议计算公式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预应力型钢超高强混凝土梁
8.1 试验设计
8.1.1 试验目的
8.1.2 试件设计与制作
8.1.3 加载装置与加载制度
8.1.4 观测内容与测点布置
8.2 试验结果及分析
8.2.1 破坏模式和裂缝形态
8.2.2 试验梁的开裂荷载和极限荷载
8.2.3 荷载-挠度曲线
8.3 预应力型钢超高强混凝土梁受剪承载能力分析
8.3.1 影响受剪能力的因素
8.3.2 我国现行设计方法的比较
8.3.3 受剪承载力建议计算公式
8.4 有限元计算
8.4.1 单元选取
8.4.2 预应力处理
8.4.3 模型建立
8.4.4 模型求解
8.4.5 计算结果分析
8.5 内置型钢对结构性能的影响
8.5.1 变形研究
8.5.2 剪切延性分析
8.6 循环荷载对预应力型钢超高强混凝土梁受剪性能影响
8.6.1 试验目的
8.6.2 试件设计和制作
8.6.3 加载装置与加载制度
8.6.4 观察内容与测点布置
8.6.5 试验结果与分析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