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2022/07/16162 作者:佚名
导读:群落结构的特征主要在种类组成、群落外貌、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方面表现。群落的生物种类是群落结构的基础;群落的外貌和结构是群落中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志。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都有一定的要求,周围环境起了变化,它们就会产生相应的反应,表现为群落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增减;群落外貌、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水体污染必然引起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研究这些变化,就可以

群落结构的特征主要在种类组成、群落外貌、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方面表现。群落的生物种类是群落结构的基础;群落的外貌和结构是群落中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志。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都有一定的要求,周围环境起了变化,它们就会产生相应的反应,表现为群落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增减;群落外貌、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水体污染必然引起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研究这些变化,就可以评价水体的质量状况。

丹麦学者E.弗耶丁斯塔在1963~1965年根据污水中的优势群落把水体分成9个生物带,用以评价水体的污染状况。他提出可用裸藻群落表示甲型多污带,即溶解氧甚至可以低到零并含有硫化氢(H2S)的污染水体。在这种水体中,优势种是耐低溶解氧的绿色裸藻(Euglenaviri-dis)、静裸藻(E.deses)、华丽裸藻 (E.phaecodies)等。而主要由羽枝竹枝藻(Draparnaldia plumosa)和河生胭脂藻 (Hildenbrandia rivularis)等不耐污种类组成的绿藻群落,则可表示清水带。

70年代英国人根据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提出了评价河流水质的四级标准。近年来,北美和欧洲大多利用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结构变化,作为生物监测手段,因为这些动物个体较大(成体长度最小为3~5毫米),活动力较差,寿命较长,易于采集和识别。

60年代初,中国一些单位调查了第二松花江污染引起的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变化。70年代,又广泛开展了长江、湘江、官厅水库、鸭儿湖等水体的生物群落研究,利用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来评价这些水域所受的有机农药或重金属污染,并根据寡毛类、水生昆虫幼虫、软体动物的比例,划分评价标准的等级。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