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通常以为,安装了避雷针的建筑物,就不会遭受雷击了,其实并不尽然。
目前世界上普遍使用的避雷针,仍然是1749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发明的。多年来,这种避雷针发挥过不少保护作用。但同时,该避雷针的副作用也很大。
首先,雷击时它把雷电流引入大地的过程中,要产生强大的感应电流,对电子设备的破坏性尤为巨大。全世界每年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0亿美元以上,伤亡人数达5万多人。
其次,避雷针的保护作用是有选择性的。对感应雷如对沿着架空导线侵入变压器的高压电磁波,它是无能为力的。即使是对直击雷的防护,由于避雷针的“尖端引电”作用,而现今建筑多为钢筋水泥结构,避雷针吸引了雷电后,如果接地系统不良(比如接地线断开或接点虚爆等),雷电流不能顺利地向大地泄放,则建筑物钢筋就会带电,甚至高达几万伏,从而发生雷击事故。因此,重要设施(如火药库、油库)及高层建筑的避雷针,每年在雷季到 来之前,应进行接地电阻的测量,以保证接地系统良好。
再者,避雷针上的反击过电压不可忽视。即使避雷针的接地装置电阻很低(总不可能为零),在雷电波的冲击电压作用下,避雷针上总会产生很高的感应电势。当人或其它设备与之接近时,这个感应电势就会向人或其它设备放电,这就叫“反击”现象。为了防止避雷针上的反击过电压对人体造成伤害及对设备绝缘损坏,故规程规定设备的接地装置与避雷针的接地装置在土壤中间隙应大于3m,人行道与避雷针的空间距离应大于5m,主变压器在接地网上的引入点与避雷针的引入点之间的接地线长度不得小于15m。
此外,雷电形态也影响避雷针的保护效能。如球形雷(又称滚雷)常呈飘浮状态,往往不会被避雷针吸引,它常从建筑物高处的孔、洞、窗等隙缝钻入。所以雷雨时高层住宅的门窗最好关闭,电视机等家电免开,以防遭到球形雷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