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面受潮汐影响周期性涨落的幅度称为潮差。大洋的潮差一般不超过1 m。海岸带的潮差变化很大。因此,按照潮差可以将海岸带分为小潮差的、中潮差的和大潮差的三类。在小潮差的海区,波浪作用居于主导地位。而在大潮差和部分中潮差的海区,潮汐作用居于主导地位。
潮流的速度和方向在一个单一的潮汐周期内发生有规律的往复变化。通过某一点的最大潮流速度取决于在半潮周期内通过该点的水量,是潮差和排水面积的函数。当潮波传入近海时,由于水体变浅,排水面积减小,潮汐能量相对集中,致使潮流速度增大。即使是在潮差很小的地区,如果河口的面积很小,也能出现较大的潮流速度,这就是所谓的狭管效应。
沿岸地区海底变浅,排水面积减小,是潮流速度最大的地区。在半封闭的陆架海,潮流速度可达100 cm/s。水质点在半潮周期内的运动距离可达1~10km(Dalrymple,1992)。
在理想情况下,涨潮流和落潮流的速度和持续时间应当是相等的。按理不应当产生水和沉积物的纯搬运。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当潮波沿着河道逆流而上时,受径流抵挡,传播速度变小并产生变形,潮波前坡增大,后坡平缓,并出现涨潮时短落潮时长的现象。潮水侵人河口还会影响到水流的内部结构,在某些断面上出现表层向海流动,底层逆河而上的现象。退潮时,河水与海水一起顺流而下,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因此,涨潮流和落潮流总是不平衡的。沉积物会向着强潮流或主潮流的方向发生纯搬运。在一个潮汐沉积旋回的不同潮汐通道内,主潮流和次潮流的方向往往不一致,沉积作用会更加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