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熔融还原法简史

2022/07/16168 作者:佚名
导读:熔融还原的开发在于寻求一种代替常规高炉炼铁的新工艺,它的研究开发经历了3代。第1代工艺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主要是在60年代坚持试验。该工艺是在一个反应器中使用精矿和煤的一步法。如1924年德国霍施(Hoesch)钢铁公司提出的在转炉中使用碳和氧还原铁矿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30年代后期丹麦F. L. Smit公司提出的Bas-set法,德国又开发的Sturzelbug法。50年代后,欧美各国

熔融还原的开发在于寻求一种代替常规高炉炼铁的新工艺,它的研究开发经历了3代。第1代工艺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主要是在60年代坚持试验。该工艺是在一个反应器中使用精矿和煤的一步法。如1924年德国霍施(Hoesch)钢铁公司提出的在转炉中使用碳和氧还原铁矿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30年代后期丹麦F. L. Smit公司提出的Bas-set法,德国又开发的Sturzelbug法。50年代后,欧美各国研究开发的熔融还原法有瑞典的Dored法和E-V (Eketorp-Vallak)法、意大利的Retored法、英国的CIP法等。这些方法都是一步法,因在试验中出现了一些当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宣告失败。其主要问题各不相同,有的是还原时由铁熔体排出的煤气在熔池上方二次燃烧供给热量,由于过程控制困难,二次燃烧时的高温和强腐蚀性FeO熔体对炉衬的严重侵蚀,使炉衬耐火材料消耗大;有的是强烈转动反应器,铁水直接装入耐火装置内,并在造渣前进行保护(旋转法和CIP法)试验,由于铁层和渣层之间只有少量的原料与热交换而被取消;还有的是精矿由对着反应器墙的转盘进行给料,在二次燃烧时,辐射前截断“精矿屏幕”以保护炉衬(E-V法),此法虽未成功但精矿同时传递熔池中由于二次燃烧产生的部分热量,在今天也是有意义的。

第2代工艺 有代表性的是瑞典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的用电作热源的熔融还原法,如ELRED法、INRED法、PLASMAMELT法。克服了由二次燃烧空间到还原空间传递热量的困难,用终还原产生的废气进行矿石预还原,即“二步法”。但是由于FeO炉渣的侵蚀和热的需求,使终还原阶段消失,于是采用在电炉中靠电供热进行终还原。ELRED法、INRED法早已完成半工业试验,但未到达实际建厂阶段。虽然,电在瑞典是富裕的,但使用电能还原铁矿石,多数情况下是不经济的,因而未能推广。等离子熔融还原法。用于比炼铁价值高的不锈钢烟尘回收的工业生产,瑞典有一个用等离子枪工艺加工生产,年产7万t不锈钢(含Ni和Cr)的粉末冶炼厂。

第3代工艺 特点是放弃电能,立足于煤和氧气的“无焦炭工艺”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仍然保留第2代工艺原有的预还原和熔态终还原的二步法。

近30年来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研究开发的熔融还原炼铁方法有20多种,80年代以来重点开发的主要方法有COREX法、DIOS法、HI熔融还原法(HISmelt法)等。COREX法是惟一已产业化和商业化的炼铁法。此法具有很高的预还原度和很低二次燃烧率,工艺难度较少,80年代中期开发成功,1989年第一套年产30万t的COREX装置在南非正式投产。韩国于1995年底一套60万t的设备投产,国际上另有5套正在建设中,总生产能力500万t。奥钢联正在设计C-3000型设备,年产110万t,增加了高热值的废气用于直接还原生产海绵铁和终还原炉中喷吹部分矿粉的装置。此法比高炉铁水成本降低20%左右,其原有缺点如能耗较高,生产率不高等已有改善。DIOS法已完成工业试验,HI熔融还原法,已进入工业性试验。两法的特点都是低预还原度和高二次燃烧率。流化床还原粉矿工艺较复杂,预还原度又小,铁熔终还原负担重,二次燃烧率高则氧化度高,温度高。渣线耐火材料侵蚀严重,工艺难度大,工业试验的经济技术指标都不够好。住友熔融还原法、川崎熔融还原法、MIP法、COIN法和CIG法只进行了半工业性试验或单体试验;此外美国的AISI法开发进展缓慢,无明显优点,与前苏联的PJV法均为一步法。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