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环衬的呼应
图1为:《我们去捉熊》(We're Going on a Bear Hunt,1989)前环衬,故事还没有开始,但这好天气已经预示了一个好心情的故事即将开始。
图2为:《我们去捉熊》后环衬,后环衬为这个故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图画书的环衬绝对不是多余的,它与正文的故事息息相关。前后环衬遥相呼应,有时还会提升主题,甚至说出故事之外的另外一个结尾。
《我们去捉熊》说的是一家人又蹦又唱地去捉熊,结果熊没捉着,一家人反而却被熊追得落荒而逃……它的前后环衬是同一个场景,都是一片看得见熊洞的海滩。但前环衬风和日丽,远处有帆影,天上还有海鸟在飞翔;而到了后环衬,不但天变黑了,帆影和海鸟也都不见了,只有一头孤零零的熊失落地走在阴霾满天的海滩上。本来读者还担心门外的熊会不会破门而入,这下放心了,熊垂头丧气地回去了。
孩子一般不会漏过环衬
图1为:《隧道》(The Tunnel,1989)安东尼·布朗(Anthony Browne)前环衬,前环衬上没有足球。
图2为:《隧道》后环衬,后环衬上不但多出来一个足球,那本童话书也从花卉图案的墙纸那边移到了红砖墙这边。
《隧道》是英国超现实主义图画书大师安东尼·布朗最饱受争议的代表作之一。它的前后环衬画面的背景是相同的——左边是花卉图案的墙纸,右边是红色的砖墙,分别象征了女孩与男孩。问题是,前环衬花卉图案墙纸下丢着一本童话书,而在后环衬,这本童话书跑到了红砖墙的下边,与一个足球靠到了一起。
英国学者莫拉格·斯泰尔斯(Morag Styles)在她与维克托·沃森(Victor Watson)合著的《说说图画书:图画文本与小读者》(Talking Pictures: Pictorial Texts and Young Readers,1996)中说,当她给一个小女孩读这本《隧道》时,小女孩一眼就发现在后环衬上,妹妹的书和哥哥的足球并排放到了一起。她问女孩:“为什么作家在前环衬上没画上一个足球呢?”女孩回答她道:“最后两个人好了呀……开头两个人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