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电磁现象而引起的设备、传输通道或系统性能的下降称为电磁干扰,针对电磁干扰与防护问题的系统研究即为电磁兼容(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电磁干扰按传播途径分为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按干扰源的性质分为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按干扰实施者的主观意向分为有意干扰和无意干扰。电磁兼容研究内容是如何确保电磁干扰不影响信息技术设备的正常运行。
电磁泄漏是信息技术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无意电磁发射而造成的信息失密问题。电磁干扰关注电磁发射对敏感设备的影响,实质是电磁能量从干扰源向敏感设备的传输;而电磁泄漏侧重于电磁发射中的信息相关成分,实质是泄漏源的信息以电磁发射形式传递到窃收设备。
从发射源来讲,泄漏源的电磁发射来自信息技术设备上与信息处理相关的电压和电流变化,而干扰源除信息技术设备的信号变化外,还包括自然界的热噪声、雷电与静电放电等,以及人类活动中的电源开关动作、照明设备以及强电磁脉冲等广泛的电磁能量释放。两者的传输路径都是指空间的电磁辐射和导体中的信号传导,但在传输中,电磁能量衰减到一种程度后即不再影响敏感设备;而微弱电磁信号被窃收还原问题的可能仍然存在,且随着窃收分析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微弱的电磁信号能够被接收处理。另外,电磁干扰与电磁泄漏产生的后果也不相同,前者的影响是造成敏感设备的性能降级,甚至器件损坏而无法工作,危害设备的物理安全;后者则造成源设备信息外泄,破坏信息的机密性,危害信息安全。
从电磁发射信号产生与传递的角度,根据信息技术设备的工作过程与特征,可将电磁泄漏源划分为数据信息、电信号、自然天线3个模块。信息技术设备的运行都伴随着数据信息的处理,而信息在设备硬件中是以电信号形式进行处理和传输的,变化的电信号将激发设备内的天线效应器件,形式天然的天线(即自然天线),将电信号的能量转化成电磁波向外发射。
电信号作为数据信息特定编码的表式形式,其变化特征将被加载在电磁波中发射出去,被截收后可能还原数据信息的内容。电磁泄漏是通过电磁发射方式进行信息传递过程,因此可通过将之与通信系统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电磁泄漏及其防护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