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斗笠:上半部填纸,下半部铺棕片,内外胎合成后,尖顶部分染黑,然后涂油加工(俗称桄油),先是“老油”打底,“二道油”加厚,“嫩油”开光,阴干后即成。有的还用马毛代替棕片作衬垫,垫纸部分再染些花草,既美观大方又轻巧耐用。斗笠品种规格多种多样。大的直径有80厘米,小的有10厘米;同时有成套斗笠,分为7顶一套,5顶一套,3顶一套,每顶直径相差2厘米。其制作工序为:破粗篾和细篾、匀篾、编粗篾、编细篾、刷边、脱细篾顶、糊粽、别顶、染顶、捆边、桄油、成品。斗笠的粗篾、细篾规程:粗篾长度由斗笠大小而定,宽度约为2—3毫米;细篾长度由斗笠大小而定,宽度约为0.3—0.5毫米。
2、竹簸、竹筛、花簸、花筛:主要产于八弓镇南效各村,花簸、花筛用料用篾精细,花纹图案多种多样,图案内容无固定图纸,由工匠按客户要求设计编织,如美敏村吴德洲编织的花簸、花筛,图案有:褔、禄、寿、喜;百年长寿、心想事成,万事如意、一帆风顺等字样,其为县将军纪念馆所编织对联被将军之子杨珠江收藏于北京。竹筛成品有方格小洞,多用于筛格粮食;竹簸用篾宽且薄,产品平整光滑。其制作工序:破篾、匀篾、煮篾、编篾、剪边、捆边、压平、锁口、成品。花簸、花筛用篾无固定规格,竹簸、竹筛篾规格:篾的长度为(15—35厘米),篾的宽度约为2—4毫米,篾的颜色分为:原色篾和黑色篾。黑色篾是用当地的化香叶熬制成水煮泡而成,这种篾能永久性的保持为黑色,日晒雨淋,天长日久,绝不褪色。
3、竹篮(细篾篮):主要选材为水竹,一般为拇指大小,长为4.2尺,短的为1.2尺,长的直径和短的直径大致相同。主要用一层篾和二层篾(即青篾和黄篾)。细篾篮主要成品有大小不一的五个一套、三个一套等规格,其中三个一套作品八年代初,被黔东州里征用参加在云南举行的世博会展出。五个一套,2006年被县经贸局征用,送省参加黄果树瀑布节,现主要产品由凯里罗银根收购,销往省内外。其制作工序:选材、破篾、起底、撬底、占筐、倒篾、做脚、锁口、锁脚、上细、成品。
竹编工艺师主要有瓦寨斗街村斗笠制作工艺传承谱系第一代杨再银,到杨正强、杨通德、杨光远、杨昌亮、杨胜德、杨秀军(已传7代人,现传儿杨再泽、媳龙运美、女杨再菊);美敏村竹簸、竹筛制作工艺的吴道南、涂志祥、吴德州都是以家庭自传沿袭;竹篮(细篾篮)制作工艺从第一代的田大显到田忠佑、田庆云、田兴江、田应才,到田景付已传六代人。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