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软件学院教授、BIM课题组负责人 顾明
“经过十多年的普及应用,特别是国家十二五计划实施以来的大量实践,中国的BIM技术已从认知理解、概念普及进入到深度应用的转折点。中国的BIM应用不再是看看模型、检查一下空间关系这些表面功能,而是在思考如何利用这些模型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在8月31日召开的“2015清华大学中国建筑信息模型标准(CBIMS)论坛”上,清华大学软件学院教授、BIM课题组负责人顾明指出。
BIM是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英文首字母缩写,指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基础建立建筑模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以便于实现建筑工程的可视化和量化分析,提高工程建设效率。在麦克劳希尔和清华大学共同完成的《2014中国BIM报告》中,中国BIM应用发展速度已经位列全球第四。
在顾明看来,要通过建立BIM模型创造价值,就必须让BIM模型在产业链中流动。“一旦模型作为产品交换的依据,那么原来由于信息不对称在交换中带来的质量和返工等种种问题就不再是问题,原来利用信息不对称获利的企业也将无法生存——这种改变将带来整个行业的流程再造和利益再分配,是工程建设行业的一次深层次革命。”
谈到现阶段在中国推广BIM深度应用所面临的挑战,顾明认为,一方面要看业主(包括政府)自身是否有意愿进行变革,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我国在软件技术上还有掣肘。“虽然在这种条件下谈建筑信息化并不容易,但发展趋势和市场在那,总要顺应潮流去推进。”
挑战即机遇。面对即将进入的发展新阶段,顾明预测:“BIM应用将从设计领域延伸到施工、运维领域,行业引领者将从软件企业转向居于市场主导地位的开发或建设单位;与此同时,应用需求将从一般的软件工具应用转变为与企业信息化深度融合的管理需求,实施方式也将从个体实施转变为多角色、多环节的协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