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真通信是利用扫描和光电变换技术,从发端将文字、图像、照片等静态图像通过有线或无线信道传送到收端,并在收端以记录的形式重显原静止的图像的通信方式。
1843年,美国物理学家亚历山大.贝思根据钟摆原理发明了传真。1850年美国的弗.贝克韦尔开始采用“滚筒和丝杆”装置代替了亚历山大.贝恩的钟摆方式,使传真技术前进了一步。1865年,伊朗人阿巴卡捷里根据贝恩和贝克韦尔提出的原理,制造出实用的传真机,并在法国的巴黎、里昂和马赛等城市之间进行了传真通信实验。可见从发明至今,传真已经有超过150年的历史,但它被推广、普及则是近几十年的事。在这之前,它的发展非常缓慢,这主要是受到使用条件及其本身技术落后等原因的限制。自本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相继在公用电话交换网上开放传真业务,传真才得到广泛的发展。特别是进入80年代,随着传真机标准化的进程和技术的成熟,它成了发展最快的一种非话业务。概括起来传真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基础阶段(1843—1972年)
1906年,德国物理学家阿瑟·克恩研制出第一台光学传真机,他在接收端用灵敏的电流表控制光电开关,以此改变照在感光纸上的光通量。
20世纪30年代,传真机经多次改进后终于获得实际应用,当时它的主要用户是各大报社。
1974年,随着人们对信息需求的提高及电子技术的发展,美国人研制出世界第一台电子传真机。 其特点是将调制解调的概念用于线路传输,从而使速度、清晰度有质的飞跃。
然而促使传真机广泛使用的却是日本。日文中的假名和汉字难以用电报快速传递,为此日本人投入了很大力量,研制开发能高速传递信息的传真机。
到了20世纪90年代,传真机的传送速度和清晰度不断提高,打印介质也开始多样化,出现了色带传真机、喷墨传真机、激光传真机等,终于走进了办公室甚至家庭。
这一阶段的传真机基本上采用机械式扫描方式,并大部分使用滚筒式扫描。传真机的电路部分是采用模拟技术,分立元件。在传输方面则是采用调幅、调频等低效率的调制技术,且基本上利用专用的有线电路进行低速传输。这时传真的应用范围也很窄,主要用于新闻、气象广播等。
(2)发展普及阶段(1972—1980年)
自1969年,特别是1972年以后,由于世界各国相继允许在公用电话交换网上开放传真业务,比ITT关于传真标准化工作的进展,以及传真技术本身的发展,使传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传真技术从模拟发展到了数字,机械式扫描由固体化电子扫描取代,低速传输向高速传输发展。以文件传真三类机为代表,它的出现和推广应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真机的传统看法,加快了传真通信的发展。此外,传真的应用范围也得到了扩大,除用于传送文件、新闻照片、气象图以外,在医疗、印刷、图书管理、情报咨询、金融数据、电子邮政等方面也开始得到应用。
(3)多功能化阶段(1980年以后)
这一阶段的传真机不仅作为通信设备获得了广泛应用,还在办公室自动化系统和电子邮政等方面担任了重要角色,它将向着综合处理的终端过渡。二十一世纪以后.已开始和微型计算机相结合,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增加传真在信息收集、存储、处理、交换等方面的功能,逐步纳入到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