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感应加热淬火技术简介

2022/07/16138 作者:佚名
导读: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使用频率不同,可以分为超高频(27MHz)、高频(200-250kHz)、中频(2500-8000Hz)和工频(50Hz)。由于电流频率不同,加热时感应电流投入深度不同。使用高频时,感应电流透入深度很小(约0.5mm),主要用于小模数齿轮和小轴类零件的表面淬火;使用中频时,感应电流投入深度(约5~10 mm),主要用于中、小模数的齿轮、凸轮轴、曲轴的表面淬火;使用超高频时,感应电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使用频率不同,可以分为超高频(27MHz)、高频(200-250kHz)、中频(2500-8000Hz)和工频(50Hz)。由于电流频率不同,加热时感应电流投入深度不同。使用高频时,感应电流透入深度很小(约0.5mm),主要用于小模数齿轮和小轴类零件的表面淬火;使用中频时,感应电流投入深度(约5~10 mm),主要用于中、小模数的齿轮、凸轮轴、曲轴的表面淬火;使用超高频时,感应电流投入深度极小,主要用于锯齿、刀刃、薄件的表面淬火;使用工频时,电流投入深度较大(超过10mm),主要用于冷轧辊表面淬火。

感应加热的基本原理

将工件放在一个由铜管制成的感应器内,感应器中通入一定频率的交流电,在感应器周围将产生一个频率相同的交变磁场,于是工件内就会产生同频率的感应电流,这个电流在工件内形成回路,称为涡流。此涡流能使电能变为热能加热工件。涡流在工件内分布是不均匀的,表面密度大,心部密度小。通入感应器的电流频率愈高,涡流集中的表层愈薄,这种现象称为集肤效应。由于集肤效应使工件表面迅速被加热到淬火温度,随后喷水冷却,工件表面被淬硬。

淬硬层的厚度取决于高频电流投入工件表面的深度δ,而此深度δ又取决于高频电流的频率:

(20℃冷态);
(800℃热态)。式中:f的单位是Hz;δ的单位是mm。

感应加热频率的选用

感应电流透入工件表面的深度主要取决于电流频率。因此,可选用不同频率来达到不同要求的淬硬层深度。按所用电流频率的不同,感应加热可分为三类:

1)高频感应加热:电流频率多为200~300kHz,淬硬层深度为1.0~2.0 mm。适用于淬硬层较薄的中、小型零件(如轴、齿轮等)。用高频交流电进行表面淬火的方法称为高烷感应加热淬火。

2)中频感应加:热常用的电流频率为2500~8000Hz,淬硬层深度一般为2~10 mm。适

用于较大尺寸的轴和大、中模数的齿轮等。电源设备为机械式中频发电机组或可控硅变频器。

3)工频感应加热:电流频率为50Hz,通过感应器加热工件。它不需要变频设备。淬硬

层深度可达10~15 mm。适用于大直径零件(如轧辊、火车车轮等)的表匣淬火。

感应加热淬火的特点

与普通淬火相比,感应加热淬火有以下主要特点:

1)于感应加热速度很快,且无保温时间,使铁、碳原子来不及扩散,故使相变温度升高加热温度一般在Ac3以上80~150℃。

2)由于感应加热时间短,使奥氏体晶粒细小而均匀,淬火后得到隐针马氏体组织,故硬度比普通淬火高HRC 2~3,且脆性较低。

3)感应加热淬火后,由于马氏体体积膨胀,工件表层产生残余压应力,从而提高了疲劳强度。

4)由于加热时间极短,工件一般不会发生氧化和脱碳。同时由于心部未被加热,故工件变形很小。

5)生产率高,适于大批量生产,而且易于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但感应加热设备昂贵,维修、调整比较困难,形状复杂的工件不易制造感应器,且不适合单件小批生产。

感应加热淬火主要适用于中碳钢和中碳合金钢(如45,40Cr、40MnB等)。也可用于高碳工具钢和合金工具钢及铸铁件等。通常,表面淬火前应进行预先热处理(正火或调质),这不仅为保证表面淬火质量作好组织准备,也为工件在整个截面上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做好组织准备。感应加热淬火后,为了降低淬火应力,保持高的硬度和耐磨性,要进行低温(180~200℃)回火。对于形状简单、大量生产的工件可利用其淬火余热进行自热回火。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