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中国股市开始休市,有国外媒体发表了颇具戏谑意味的文章称,接下去的113小时中国股市休市,全球股市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sighofrelief).
可是,当中国投资者还沉浸在大阅兵的激动中时,全球股市却经历了一场“风暴”。
截至上周五收盘,标普500指数跌幅达1.53%,报1921.22点;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跌幅达1.66%,报16102.38点;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跌幅为1.05%,报4683.92点。此外,欧洲Stoxx50大跌2.75%;日经指数亦重挫2.15%。
欧、美、日以及新兴市场股市及金融市场前段时间的震荡,究竟和中国有多大关系?各国经济放缓到底是外部溢出效应还是内部因素导致?这些问题的讨论延续到了9月4日~5日在土耳其安卡拉召开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
中国改革和增速获认可
在9月4日的2015年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各国纷纷对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增长框架、投资和基础设施、国际金融架构、金融部门改革以及国际税收合作等议题展开了讨论。
会议公报表示,当前一些国家经济走强,但全球经济增长仍低于预期。会议承诺采取果断行动推动全球经济步入正轨,并对全球经济加快复苏抱有信心。
会议要求各国谨慎调整政策行动并开展清晰沟通,使负面溢出效应降至最低,减少不确定性并提高透明度。
G20成员国的财长和央行行长们表示,此次会议的目的就是避免全球进入到竞争性货币贬值的漩涡中。这是G20自2013年以来首次使用这样的措辞。
此时,距离中国央行宣布人民币中间价机制改革刚过去半月有余,仍有部分市场人士沉浸在“挖掘”人民币波动对于全球经济造成的影响之中。
但是,在经过短暂的调整后,目前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已经实现“六连涨”,9月2日,在岸人民币(CNY)收于6.3559,上涨0.14%,连续第六个交易日上涨。在8月11日“新汇改”后,人民币汇率曾一度跌破6.40关口。
市场行为证明人民币不具有长期持续贬值基础,单方面做空人民币存在风险。
对于人民币中间价报价机制的改革,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G20峰会上表示,这是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步骤,加大了市场决定汇率的力度。
“受前期美元走强和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普遍贬值影响,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偏强,同时由于金融市场有所动荡、近期市场注入流动性较多等原因,改革后人民币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贬值。”周小川说道。
但他强调,中国经济基本面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对外贸易仍然保持较大顺差,人民币并不存在长期贬值基础。目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经趋于稳定,股市调整已大致到位,金融市场可望更为稳定。
香港证监会原主席沈联涛近日也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人民币调整中间价的做法完全符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要求,促使人民币汇率更加市场化。现在人民币走势可以说完全根据市场走势了,IMF对于这一点也十分肯定。“再说了,人民币也只是贬值了不到4%,而欧元和日元已经累计贬值超过20%,可以说人民币还是很负责任的。”
此次会议公报在提到各国承诺避免进行“竞争性货币贬值”的同时,并没有提到人民币贬值问题,舆论认为,这说明中国的观点得到了大家广泛认同,即人民币贬值是出于汇改需要,而不是因为刻意贬值刺激出口。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也成为各方关注焦点。各国财长和央行行长同时对中国的转型抱以理解。
中国财长楼继伟表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普遍启动了去杠杆进程,但中国则从2009年到2010年开始了快速的杠杆化,并实现了10%左右的经济增速,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50%以上。
目前中国也进入了去杠杆阶段,经济增速降至7%左右。但即使这样,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达到30%左右。
9月2日,IMF总裁拉加德公开表示对于中国经济的信心,她认为:“中国经济并非大幅或意外放缓,而是因为中国正在向一个更加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虽然过程将会有些坎坷,但相信中国政府拥有管理好这种转型的政策工具和金融缓冲。”
在此次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多国代表也表示了对于中国政策的理解和支持。
德国财长沃尔夫冈·朔伊布勒表示,G20一致同意,没有理由害怕中国增长放缓。
英国财长乔治·奥斯本也指出,中国正在经历从投资主导型经济向消费型经济的艰难转型,中国的政策也比原来更加开放,“在这方面,我们收到(中国方面)的信息一直是令人鼓舞的。”
不改革的代价
在此次G20峰会上,会议要求各国谨慎调整政策行动并开展清晰沟通,使负面溢出效应降至最低,减少不确定性并提高透明度。
谁是“负面溢出”效应国家?中国银行金融研究所主管王家强认为,“负面溢出”国家是美国,“负面溢出效应”则是美联储加息这件事。2014年以来,全球市场几次波动都和美联储加息的预期呈相关性。
新兴市场如果对美联储加息预期强烈,就会导致资本流动非常剧烈,对新兴市场国家冲击非常巨大。早在中国股市和人民币市场波动之前,新兴市场波动已经开始了,主要原因就是美联储加息的预期。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任泽平认为,全球面临严重的结构性问题而非简单的周期性问题,需要推动供给改革,但次贷危机后,全球过度依赖货币财政刺激,改革力度有限。
美国先后实施了3轮QE,共计3.51万亿美元,贷款利率从峰值8.05%降到3.25%。欧央行从LTRO到TLTRO再到QE,共注入约2.2万亿欧元,边际贷款利率从2.25%降到0.3%。日本从QE到QQE,长期贷款利率从2.55%降到1.05%。同时,全球掀起降息狂潮,先后有近30个国家多次降息。
任泽平认为,2015年,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美国收紧货币,但各国经济复苏进程和货币政策周期不在一个轨道上。美国货币政策收紧是引发多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比如1982年的拉美债务危机、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均是典型案例。
同时,来自中国的需求持续下滑,改革前景迷雾重重,目前尚没有哪个经济体能够弥补中国经济衰退带来的需求缺口。
就内因而言,新兴市场自身的债务等问题也导致其股市、汇市在近期出现剧烈波动。
东证期货大宗商品分析师元涛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一般来说,美国货币政策正常化阶段,会逐渐打破新兴市场的平衡。如果某个新兴国家的外债占比过高,美元利率的提高会逐步增大其还款难度,加上经常账户为负,需要不断借新还旧,或是依靠外部资金流入来缓解债务问题。”
然而他也指出,“矛盾之处在于一旦美元利率和本国利率之间差值达到一定幅度,外部资金就会选择出逃,本国央行不得不提高利率,但经常账户赤字会加剧,进一步降低其还款的能力,直到央行无力维持汇率水平,本币大幅贬值,以此改善经常账户的情况。”
当前纵观整个新兴市场,巴西、泰国、印尼、俄罗斯、马来西亚等皆出现了外汇储备增幅低于外债上涨的窘境。不过,近期穆迪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以本币计价的新兴市场主权债务较2000年相比已从50%上升至75%,这将减少这些国家可能受到的外部经济冲击,以及全球货币政策变化的影响。
各国关联日益紧密
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美联储加息预期不明朗、新兴市场经济结构问题凸显等问题的集中爆发下,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
在此次G20峰会上,会议要求各国谨慎调整政策行动并开展清晰沟通,使负面溢出效应降至最低,减少不确定性并提高透明度。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合作研究部主任刘英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各国应通过G20机制解决本次国际市场波动,其中首先要清楚造成全球市场波动的主因。美国不能只考虑本国经济复苏和就业就退出QE,而不考虑其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如果造成国际市场波动的主要原因不解决,疲于应对的欧日等其他主要经济体以及新兴经济体无论怎样采取更加透明的政策、降低所谓的负面溢出效应,都恐怕无法缓解国际经济的波动。
招商证券研究发展中心宏观研究主管谢亚轩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当前的全球经济形势凸显了中国与发达国家间的“反馈”关系。
“人民币贬值压力一定程度上因美国货币政策不确定性而起,美国经济逐步复苏,在全球经济体中一枝独秀,这种经济基本面的分化以及随之而来的货币政策分化促使美元格外强势。而过去人民币盯住美元,从而造成人民币被动跟随美元走强,本次汇率调整实则是中国顺应中美两国基本面差异的合理应对。”谢亚轩说。
谢亚轩认为,近期始料未及的全球市场波动,体现出当前中国的经济体量以及在全球的地位使中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影响的“反馈关系”。“中国固然须重视美联储的加息进程,美国也需将中国因素纳入考量。”
沈联涛也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当过度依赖政府的市场失去自我调节能力后,需要新的发展方向。而这一过程中,中国与美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必须协同发力,才能把全球经济推上去。
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此前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中国虽然面临比较大的挑战,三期叠加使得经济增速有所下滑,但7%的增速仍然是新兴市场的龙头。
据IMF测算,去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27.8%,高于美国的15.3%;预计今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进一步提高至28.5%。
而对于全球经济有着巨大影响的美国,在加息时点上的“纠结”却为市场带来无法避免的影响。
澳新银行(ANZ)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刘利刚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如果从目前美国国内经济指标来看,美联储加息脚步的确临近了。一方面数据好转,但同时美联储又迟迟不愿表态,在这种情况下,投资人因为看不清前景,只能选择暂离市场,因此导致了最近大量风险资产被抛售的现象。”
此外,刘利刚认为,首次加息美联储肯定会选择较小的幅度,这对于金融市场的影响并没有市场想象的那么剧烈,相反,如果美联储迟迟不愿意加息,可能会使日后加息难度越来越大。一直以数据为理由推迟加息,可能会让市场认为美联储无法正确判断经济走势,不能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从而引发市场更广泛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