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国际董事长 丁建
Q:我就先简单说一下,咱们中元曾经获得过很多荣誉,您是如何看待这些荣誉,获得这些荣誉,以及我们中国中元之后的发展您是怎么规划的呢?
【丁建】我觉得是这样的,这个荣誉说明本身一个企业的价值观或者是它本身对于行业、社会发展基本看法。虽然我觉得还是服务社会,或者通过服务社会来体现价值。这种荣誉本身更多的还是来体现企业的一种价值观,对发展的理解。
所以我觉得中元将来也一样,之所以能取得这个荣誉,和我们甘愿服务社会的思想,以及把我们企业的定位与社会的要求,和市场的要求一致起来。我觉得是这样的。
将来我们坚持服务于市场、服务于社会,同时通过自己对企业价值的审视,能够做到社会所需,或者说能体现社会的要求。一个是荣誉还会再来,同时也会保持核心的竞争力。应该是一个结果,而不是说一个预先的设定。
Q:好的。那建筑大师张永和之前提过,建筑师的市场经济分为三种,一种是无条件的参与生产与消费;还有一种是批判并尽可能的参与;第三种就是批判性的参与,介乎于第一种跟第二种方式,那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丁建】我觉得他得拥抱市场,不光是参与和批判的概念,我觉得还得拥抱。实际上,这两点都在市场之中。所以,我个人感觉建筑师是市场的一部分,不是说我把这里推进起来,或者是作为一个第三方。
我个人觉得,他作为一个社会来讲,作为社会人,不光是建筑师,首先我觉得还得拥抱社会,因为这个社会,假如说选择市场经济,我们还弄市场经济。所以,我们的参与感、参与度,或者是荣誉,这是一个区别。假如与社会无关,我作为批判者,作为旁观者,本身我觉得就把市场割裂了。
我个人觉得甭管对错,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大的背景,我觉得融入的精神是第一位的,融入之后,我觉得就是社会需求。一个人不能把自己凌驾于市场和社会之上,把它变成一个批判者,一个参与者或者旁观者,而是说我就是社会的一部分。
所以,我觉得个人不比时代高明,不比市场高明,那怎么办呢?就是一起来做,来推动社会,推动市场的发展,我觉得这种心态是正常的。所以,我们的观点是什么?中国中元的文化是什么?首先您要当批判者的前提,您也是融入者,就是你在其中了,发言权也是你。不能说我站在旁边,你就没有发言权,就是没有实践的发言权,没有调查的发言权,没有参与的发言权。假如没有融入概念的话,所有我觉得是无根的,或者说是一种假象。这是我的意思,或者这是我的一种隐喻。
Q:您的意思大概就是说不管做什么事,我们首先得参与进去。
【丁建】比如我要批评一件事情,得参与这件事情,要做这个事情。做完了以后通过自己的工作调查、研究、融入了,我觉得从中你就有感受,有了感受就有发言权。不然的话就是一个旁观者,就是一个批判者,就是一个挑剔者。当然社会也需要这种角色,但是我觉得作为建筑师来讲必定是一个职业,当然我们这个职业还需要其他方方面面的各种人。但是核心,或者绝大多数人我个人觉得应该要有这种态度。特别作为企业,比如说中国中元,或者职业建筑师,或者作为一种企业,我个人觉得还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行业。可能中国中元这种服务意识是比较强烈的。
但是我觉得它的批判与参与我觉得也要有,关键是标准问题。比如说中国中元的社会标准是什么?我觉得这个很关键。我们要成为行业的推动者,不能说作为职业的领跑者,起码我们的标准要和社会相一致,甚至于要成为行业标准的领导者。这个概念我觉得还是比较关键的。
Q:现在都在倡导互联网经济,而且现在也出现了很多互联网装修、互联网采购,您是如何看待互联网设计这个行业的?
【丁建】我觉得互联网是一个时代的表达方式,或者时代的一种流通也好、表达也好,甚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我觉得它既然来了,还是那句话,“你就接纳呗”,那怎么办呢?人不能落伍,如果拒绝了就不合拍了。我还是那句话“一个企业,一个人活力来源于合拍,来源于我跟社会的互动,和对社会的推动”。所以我觉得互联网来了,那我们就变成互联网,什么东西来了我们要欢迎,什么东西走了我们要欢送,实际上是一个社会的经历。
所以,互联网带来设计新方式、新变化、新路径、新模式,对我们工作的新影响,我觉得这个企业一定要接纳。我个人认为年轻人用的东西,社会上用的东西一定是正确的,因为年轻人是这个企业的根本。比如年轻人做什么,年轻人目前需要做什么,或者说他们把什么当成一种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判断,我觉得都是不能拒绝的。只是说赞成不赞成,或者说方式不一样,比如说年龄不同,看问题角度不同。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你得认可。所以第一件事,我觉得认可年轻人就是认可未来,认可现在大家所推崇的东西,就是认可当下。我这个意识可能还不够强烈。
Q:那您是如何看待平衡建筑设计师与建设方,以及使用者和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呢?
【丁建】可能在我脑子里边,很多人一说起建筑师都是对立的。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是一体的东西,大家老是这么讲“大家为了革命的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这句话是过去讲的,实际上就是这么回事,为什么有建筑师,有业主方,有各参与方,就是为了做项目。所以本身不会有矛盾,只是说职业不同、分工不同、角度不同,对一些问题看法不一样。正是因为看法不同,才促进这个项目的完成与发展,最后能够提高它的完成度。
所以,我觉得三方、四方加在一起,各自发表不同,这时候关键是归纳、整理、提高,能够理解别人、能够尊重别人,从中还能找出它的善意和结果,以及对项目的闪光点。假如我没项目,我们五个人坐在一块,都是觉得你是反对我的,一下就把距离拉开了,甚至于说都是带着敌视的态度。事情最后肯定是做不好的,而且于事无补。
所以,每次有人问关系的问题,我觉得都是挺好的,而且是一种正常关系。比如说建筑师不可能排除业主,不能排除一些施工,不能排除其他方,一排除了你就没有无水资源了,或者说你就离开了这个土壤了,就没有生命力了,或者没有价值了。正是因为他们在一起,才能把事情做起来。
我们觉得还是这个态度,它既是一个矛盾体,又是一个综合题,又是一个工作体。而且这种东西是永远的,是分不开的。好多东西我觉得都是相互包容、相互协调、相互团结、相互工作、相互促进,最后可能产生一个好的结果。关键我觉得还是要把这些好的东西能够找出来,接纳出来,同时通过讨论,能够形成统一的,对项目更有利的认知。这个能力我觉得是双方需要协调、需要妥协、需要商议的过程。我个人觉得不能对立起来。
Q:您也刚才说了今后整个设计之后人才输出方向基本上都是80后、90后,那您对这些年轻的设计师寄予什么样的希望呢?
【丁建】我个人的观点,我觉得第一是一代比一代强,因为社会在进步,一定是这样的。第二,对他们期待,比方说今天咱们这个话题,我觉得更加国际化。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宿命,他们每一代人一定要比前一代更宽。我觉得现在国际化推进程度还是很快的,互联网,包括整个交通,包括国际的交流,大学的开放,思想的交融。我觉得年轻人还是国际化。
而国际化的前提就是什么?就是今天谈的,我觉得就是融入国际化,最后通过国际化,反过来我觉得促进中国的发展。不是说站在中国融入世界,而是真正把自己变成一个国际人,就是你有国际视野。而且这个国际视野一定是把国际上的标准统一化。
什么叫国际化?我觉得就是能够站在对方看问题,什么时候能够团结或者协调了,我觉得核心的问题是大家都能够相互替别人着想,或者从别人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比如说中国人国际化,中国人看外国,我自己认为再国际化也没国际化。假如能够从中国看国外,国际上看中国,而且取得价值上统一的时候,我觉得那时候才是国际化。我觉得年轻人我觉得第一是国际化。
第二个是中国的标准化,促进中国标准的提升,这是很关键的。中国现在的问题是什么?这个时代是少,所以一定要有大量的积累才能形成基础。但是中国发展到今天,量的积累基本上已经完成差不多了。所以这代年轻人应该有更高的标准,对质量的标准,对于工业化、体系化的标准,对于和世界质量接轨的标准应该有。
第三个是资源概念或者绿色概念。一定是环保的或者绿色的,或者对社会是有促进的。我在中国中元讲的,我说中国中元不要什么都做,要做我们能够做好的,我们做不好的不要做,浪费资源。眼界要更宽,不要为了设计费,赚那个钱,因为设计费只占百分之二三,假如百分之九十八的资源都没有能力把它管控好、利用好。不是为了自己百分之二,浪费了百分之九十八。实际上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
假如我能做好医院,我能做好什么工作,你觉得这个工作在国内能做到行业较好的,而且你有能力把这个资源利用好。我觉得这个工作是我们要做的。假如说我们还没有能力,让给别人做更好。所以有时候少干比多干好,假如我们干的事糟蹋资源,不是很好利用资源,多干了是浪费,把社会给破坏了。所以,你刚才讲干好事多干,坏事少干。过去叫干活就好,干事就好,现在不见得,你能干好的事一定是正能量的,假如你有心,但是做不好,你就少干。我觉得比那个还强一点。
所以我觉得企业里边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是说盲干、傻干,或者说多干就是好。现在咱们国家最近也在反思,有污染的东西,最后对资源的破坏造成的损失比得到的东西大的多。原来光看正的,没看到负的,现在是系统思维,或者是全景思维,或者社会化的思维,可能对于年轻人来讲很重要。人人要想着社会,想着这个大系统,大方向。
我个人觉得现在的年轻人还是挺厉害的,因为他们由于互联网有自己的精神,又有独立的精神,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的分辨能力、学习能力和自我再造能力都特别强。我觉得应该没有问题。但是更多的对年轻人来讲还是这些观念,这些观念假如能够生根。在我生活中接触年轻人好多方面比我们强,特别是在国际化、绿色、资源、环保、自信,包括对经济、社会的看法我觉得都还是挺好的,因为毕竟生活的基础不太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