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江苏常州:“产城融合”建设宜居智慧之城

2015/10/283447 作者:佚名
导读: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速度不一,中心城区缺乏产业和人口支撑。新城、园区生产生活配套能力不足,城市发展如何平衡二者?近年来,江苏常州以“产城融合”为抓手,力求产业、城市

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速度不一,中心城区缺乏产业和人口支撑。新城、园区生产生活配套能力不足,城市发展如何平衡二者?近年来,江苏常州以“产城融合”为抓手,力求产业、城市与人三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打造一座生产高效、生活便捷、生态优美的智慧之城。

产业转型升级解城市发展“阵痛”

城镇发展大都是“产业先行”,产业规模参差不齐、土地利用效率低下。随着常州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就业压力持续增长、外来人口和本地农民“进城”困难、小城镇和乡村综合服务配套能力不高等问题逐渐显现,如何解城市发展“阵痛”成为常州改革的核心。

以产促城,产城并进。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刘卫国介绍,“常州智造”和“常州服务”正打造就业吸纳能力强、附加值水平高的现代产业体系。目前,常州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40%。

常州综合物流园区、武进工业设计园、钟楼科技产业园等一批现代服务业新区拔地而起,太阳能光伏、碳材料、智能电网、新医药等十大新兴产业链产值超过3500亿元,无人机、智能装备、机器人等高端制造产品逐渐成为“常州智造”的名片。

常州传统优势产业也在悄然变化。滨江化工园区内,一些企业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产能,化工产品和品种逐年递减;戚机厂、今创集团等企业已经拥有了轨道交通制造的技术优势,戚区、武进高新区已经成为轨道交通产业聚集区;纺织服装行业不断应用新面料、新工艺,自主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

如今,常州超过90%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研发机构,产业链条由制造逐渐往研发、服务两端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也缓和了部分“城市病”:常州人不再需要穿越大半个城市去上班了,老城区没有那么拥堵了,想找份工作容易了,城市环境也越来越好了。

城市规划打造复合区域功能

“传统发展模式中,区域功能单一,生产型、居住型、商务型地块分离。”刘卫国说。一些城市九成以上的大型零售商业设施集中在城区,园区、新区缺乏基本的居住和服务配套。

刘卫国介绍,常州重点推进“一中心四片区”产城融合发展,城市中心区承担商务商贸、居住等城市服务和都市工业功能,四大片区依托各自优势产业打造工业—商住混合区,老城部分功能向外围输送。

在常州新北区,新能源、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聚集于此。近年来,奥体中心、大剧院、万达商圈、高铁站相继落成,新北区也成为常州外来人口增长最快的新城区。原来仅10多平方公里的常州老城区也在迅速扩张,如今常州建成区面积已经进入全国前20位。

常州城市功能不断升级,配套公共服务也在不断做“加法”。常州快速公交BRT主线51公里,全长超过200公里,城市交通达到A类城市一等水平;“15分钟健康服务圈”、“15分钟就业社保服务圈”、“10分钟体育健身圈”相继建成;公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吸纳13.6万外来人口子女就读,吸纳力达到87%;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城乡社区实现了全面覆盖……

以人为本建设“生态绿城”

按照《常州市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的要求,常州到2020年要建设形成以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为主体的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占全市国土面积不低于20%。“产城融合希望把常州建成一座环境优美、适宜居住的城市,其根本目的还是在于‘人’,百姓是否满意才是关键。”刘卫国说。

城区内,常州市民步行不超过10分钟,就能享受到公共绿地和免费公园。2014年,常州共建设生态绿道37项,超过200公里,包括慢行自行车道、慢行步道、交通接驳、驿站驿馆等,累计增绿3175亩。

城区外,郊野公园相互交融,连成一片。太湖重要岸线保护区、长江饮用水湿地保护区、西太湖湿地保护区等生态源保护建设工程相继落成。太湖一级保护区内重污染企业被关停,新建项目排放总量严格控制,禁燃区范围进一步扩大。

常州市民蒋先生表示:“常州这几年越变越绿,从前的黑烟囱和臭河道不见了,市民‘吸氧’的好去处多了不少。”据了解,常州今年共要建设生态绿城建设工程6大类224个项目,综合开工率为87.1%,目前已经完成45项。“‘产城融合’之路充满活力,人的就业与居住相得益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均衡配置。常州将继续探索产、城与人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建成一座创新创业城、现代产业城、生态宜居城、和谐幸福城。”刘卫国如是说。

(来源:中国建设报)

文章来源:造价通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