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海绵城市建设:转变理念综合破解“水”问题

2015/10/291098 作者:佚名
导读: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了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从加强规划引领、统筹有序建设、完善支持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了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从加强规划引领、统筹有序建设、完善支持政策、抓好组织落实四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吹响了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号角。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负责人、业内专家学者就《指导意见》的发布背景、内容进行了权威解读。


最大限度减少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负责人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按照国务院的部署,住房城乡建设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举办了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培训班,会同财政部、水利部选择16个城市开展了试点。各地积极响应,目前已有130多个城市制订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江苏、安徽、辽宁等省还印发了指导意见,在全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指导意见》就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出总体要求,并从加强规划引领、统筹有序建设、完善支持政策、抓好组织实施四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其中明确,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指导意见》的发布,吹响了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号角。


海绵城市建设常态化长期化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镇水务与工程研究分院院长 张全

海绵城市在我国还是比较新的概念,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要规划先行,要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要求系统地融入到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相关专项规划。这是将海绵城市的建设常态化、长期化,避免“运动化”、“突击化”的关键,也是体现海绵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

新区老区建设因地制宜

住房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中心副主任 邢海峰

不同地区的城市以及城市中的不同地段,地质、土壤、水文等自然条件和建设现状、拆迁难易、造价高低等社会经济条件有很大差异,在确定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和措施时,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分类对待。城市新区应以目标为导向。城市新区、各类园区、开发区,由于现状制约条件较少,可以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的理想目标,制订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指标体系,将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和目标要求系统地纳入规划,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刚性约束指标,并建立区域雨水排放管理制度。具体规划和工程实践中,要将海绵城市的建设技术和方法运用到场地规划设计、工程设计和工程项目建设,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规划建设管控,最终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要求。


抓好五大领域建设

中国建筑设计院院长 文兵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要抓好有序推进海绵型建筑与小区、海绵型道路与广场、排水与调蓄设施、海绵型公园与绿地、水系保护与生态修复五大领域的建设。大力推进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的达标建设,加快改造和消除城市易涝点;实施雨污分流,控制初期雨水径流污染,排入自然水体的雨水须经过岸线净化;加快建设和改造沿岸截流干管,控制渗漏和合流制污水溢流污染。结合雨水利用、排水防涝、黑臭水体治理等要求,科学布局建设“绿色”与“灰色”雨水调蓄设施。


以市场化推进建设

上海济邦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张燎

以市场化方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要充分认识和积极运用PPP模式,政府要提供财政支持、明晰回报机制,如投资补助、贷款贴息、政府购买服务(或财务可行性补贴)等。同时,要积极培育“技术资本”的骨干企业,鼓励有实力的科研设计单位、施工企业、制造企业与金融资本组合,组建具备综合业务能力的企业集团或联合体,采用PPP、EPC等方式统筹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相关项目,在发挥整体效益的同时,尽量在内部实现收益平衡。


“技术+资本”模式建设

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院长 佟庆远

推行“技术 资本”模式,首先要整合零散建设项目。一方面,可以避免出现局部建设和运营良好但整体效果不佳的情况,确保海绵城市建设整体效果;另一方面,一定规模的项目体量,有利于吸引融资成本较低的社会资金投入,可大大降低融资成本。

其次,要建立基础设施投资平台。以此获得项目运营和管理收费,确保社会资本的合理收入。建立基础设施投资平台,可以以规模优势吸引保险、银行等大型机构与专业耦合型投资人进入,降低融资成本;通过整体投资来规范单独建设项目的招投标流程,有利于加强工程质量管理、降低政府的监管成本,避免腐败机会,减少工程间的协调并缩短建设工期;便于资产统一归口管理,简化了资产移交和验收的工作。


缓解城市内涝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镇水务与工程研究分院资源能源所所长 王家卓

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传统思路是加大城市排水管网实现“快排”,这种做法的确缩短了雨水径流的汇集时间,但却加大了其峰值流量,导致城市排水管网不堪重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市内涝现象的发生。

建设海绵城市,是从过去单纯的依靠管网、泵站等“灰色”设施的工程性排水,向综合性、生态型排水的一次战略性转变。通过调整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系统地实施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可有效降低产流量,延长汇流时间,延缓径流峰值出现的时间,降低峰值流量,从而有效降低城市内涝灾害的风险。海绵城市建设,通过构建具有“渗、滞、蓄、净、用”的“绿色”“海绵体”,结合必要的、高标准的“灰色”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可大幅提高城市内涝防治水平。


促进黑臭水体治理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胡洪营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就是要让老百姓感受到切实效果,《指导意见》提出“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纳入海绵城市建设。

城市面源污染是导致城市水体黑臭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为初期雨水径流污染,还有降雨期间雨污合流管网的溢流污染。这些污染源加重了城市河湖水系的污染,容易导致黑臭现象。建设海绵城市,通过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一系列措施蓄滞和净化初期雨水,可以减少雨水径流污染,减小进入排水管网的水量,缓解管网溢流等,对黑臭水体的治理和水质长效保持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文章来源:造价通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