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建筑设计的本原论初议

2015/11/102619 作者:佚名
导读:按照中国传统哲学观,世间万象分为“道、法、术”三个层面,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先在“道”的层面上回答万物由生的本原是什么。那么,建筑设计的“原点”是什么?……

按照中国传统哲学观,世间万象分为“道、法、术”三个层面,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先在“道”的层面上回答万物由生的本原是什么。那么,建筑设计的“原点”是什么?建筑设计的“原点”在哪里?这或许是每个建筑师应该在实践中求索的问题。

“本原设计”的核心思想是对人的关怀与服务,不能仅仅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既然核心是“人”,人类学自然成为思考的重要起点。人类学包括生物、社会和文化三个层面,对应于此,我提出“本原设计”三要素,即:健康、高效与人文。

本原设计”就是要“做善意的设计”

“做善意的设计”是不是一个伪命题?难道设计师所做的设计不是善意的?先搁置这两个问题,允许我追问几个问题:现实社会中有没有恣意、夸张的建筑?存不存在低俗、狰狞的建筑?见没见过不顾功能而刻意“自我表现”的建筑?存不存在媚权重商而藐视弱势群体的建筑?如果存在上述这些形形色色的建筑,那我们再问,这些建筑是善意的设计吗?因此,我们大声疾呼:要“做善意的设计”。

我们讨论的善意有两层含义:一是善意的设计思想,二是善意的设计结果。从善意出发,但并不一定能得出善意的结果。理想的追求是从善意的思想出发,得出善意的行为结果。“做善意的设计”是对理念的善意和成果的善意的完美结合。

善意的设计只能在文化的基础上生发,是建筑师追求人文精神的高尚实践,既是一种文化态度,也是反映建筑师在专业上伦理的自我约束与修炼。善意应成为设计者心中的理念与行为上的践行。

谈到“善”,必然引申出对“真、善、美”关系的讨论。“真”是理性的追求,“善”是道德的表达,“美”是上述两者结合的再现。

对应于“本原设计”提出的“健康”、“高效”与“人文”。“高效”是“真”的范畴,“健康”是“善”的追求,“人文”是“美”的精神呈现。“做善意的设计”,实际上包含了对“真、善、美”的全面倡导,并通过“健康”、“高效”与“人文”层面来实现。

如果以佛学“性”、“相”、“用”的观点来阐释“做善意的设计”,则“性”之“善”为生发、“用”之“真”为目标、“相”之“美”为浮现。这正是回归本原的理想境界。

建筑要为人的健康、人的方便、人的尊严而服务,“本原设计”以“人”为核心,爱“人”、为“人”、善待于“人”,真正做到这一点就要强调一个“敬”字。敬天、敬地、敬人,达到“天人合一”境界正是“做善意的设计”之终极目的。

尽管我们从理想出发,提倡“做善意的设计”,但现实中仍然充斥着病态、低效、丑陋甚至冷漠的建筑,虽然不愿相信这类建筑的设计者主观有“恶”意念,但结果上对“善”的背离却成为不争的事实。站稳人文关怀的立场,把握设计要素之间的平衡,是避免偏离设计本原的有效方式与途径。

我们的经历太曲折,教训也太深刻,在随波逐流之后,如不反省,我们就会跌入重复犯错的怪圈之中。倡导回归理性、回归人文关怀、回归设计本原,是建筑师追求“做善意的设计”最值得思考的根本性问题。

本原设计”就是要 “做回归生活的设计”

建筑设计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好”的设计,立足于人的生活,全方位为人服务;“坏”的建筑,脱离人的生活,沦为建筑师自我表现或囤积商业资本的工具,违背了为人服务的初衷。无论何时何地,建筑都必须为人提供庇护、为生活提供便利。因此,“本原设计”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使设计回归人的生活,将“建筑服务于人”的理念落到实处。

强调建筑设计向生活回归,要研究人的类型学。应该从人类学的知识体系出发,以“人的需求”为设计原点,对建筑学的“原始本义”展开新的探索。 “人”都是具体的人,从属性上来说,可以按生理特征、经济条件、政治派别、职业地位、社团归属、宗教信仰、教育背景、修养、爱好等方面分类;从人的行为来说,对基本的衣、食、住、行有不同的空间需求,如旅行、住宿、集会、社交、游玩,都需要各种类型、尺度的建筑来容纳。必须通过归纳研究,面对具体设计问题对应考虑,梳理出使用者相关的“本原问题”。

强调建筑设计向生活回归,要求建筑师对所有人群一视同仁,公平、客观地面对所有阶层,为所有人提供专业的服务。因为人的属性分类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行为方式也是相通的,建筑师不仅要从专业上慎重对待,还应积极推动建立一套为多数人服务的机制,通过普通人的实际生活需求促进规划与建筑的决策,让设计切实回到现实的土壤中来。

强调建筑设计向生活回归,要懂得建筑应以适度为美。高明的建筑师将建筑物的形式美与功用的合理性巧妙结合,而不是“唯美轻用、因物忘人”之随意发挥。本原是对功能的重新要求,是对人的自然属性的重新认识,同时也包括美学上的回归。对“贪大求洋”的审美风气,建筑师有教化的义务,要告诉人们“小而精”是美、“物尽其用”是美。

强调建筑设计向生活回归,要对当前中国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有客观认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基本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或者为了追求“高、大、上”而牺牲建筑对人们生活品质的关注。要摆脱粗放的模仿,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促成现代化进程的重生,这种重生就是回归本原。探讨人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程度,与“本原设计”是直接相关的。

强调建筑设计向生活回归,要协调好个体生活和群体生活的关系,解决好使用人群在建筑中活动频率和使用强度不均匀分配的问题。同时,建筑师要妥善处理驱动建设行为的两种目的性之间的关系,应在满足业主目的的同时,尽量照顾社会利益,同时不忘人的基本要求。

“本原设计”倡导做真正为人服务的建筑。不能仅仅关注建筑的美观性,要更加强调建筑的人文性,因为美绝对不是脱离于其他价值之外独立存在的。

文章来源:中国建设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