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移动测量:立体数据“绘制”智慧城市

2015/11/131592 作者:佚名
导读:“智慧城市是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融合,实现对人、物的感知、控制和智能服务。要做好智慧城市,必须建设好时空信息基础设施,开发多种软件,挖掘测绘地理数据价值,更好地

“智慧城市是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融合,实现对人、物的感知、控制和智能服务。要做好智慧城市,必须建设好时空信息基础设施,开发多种软件,挖掘测绘地理数据价值,更好地服务大众。”11月5日,在由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立得空间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移动测量万里行、智慧中国百城秀”首站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德仁谈及智慧城市的建设重点时如是说。

■大数据是基础性资源

在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中,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渗透到城市的各行各业,给城市管理、服务带来了巨大变革,使“智慧”成为未来城市的建设方向。

2014年,我国出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将智慧城市上升为国家级战略规划,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相关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100%副省级以上城市、89%的地级及以上城市、47%的县级及以上城市都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在这场席卷大江南北、以智慧为名义的城市升级运动之中,大数据的价值显得尤为重要。

智慧城市建设带来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城市每时每刻都会产生海量的数据,如测绘地理数据、交通流数据、人口流数据、生产数据以及环境监测数据等。这些数据直接反映城市、居民当下的现状,是一种新的、基础性的战略资源,为政府决策与实施、城市的产业布局和规划,城市的运营和管理、经济的发展与升级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的参考依据,在城市运行管理、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李德仁向记者谈及数据的价值时说道:“我们在对‘一带一路’沿线的夜光进行遥感动态分析时发现,大部分夜光影像处于增长态势,特别是中国、印度、东南亚等国,说明这些国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中国的夜光总量超过俄罗斯,成为该区域的第一名。这些夜光数据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是相匹配的,从另一个方面为我们打开一扇经济分析的大门。”

■移动测量,立体式采集信息

当前,交通数据、人口数据、政务数据、医疗数据……等海量数据资源撑起智慧城市的大数据框架,实现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融合。测绘地理信息作为城市大数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用于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公安、应急、交通、旅游等多个领域,在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中,占据举足轻重的支撑地位。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如何构建时空信息构架,如何快速采集、处理、发布和更新海量的地理信息,一直是测绘科技人员需解决、创新的突出问题。”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李维森表示。

移动测量技术可采集地面二维、三维、实景等数据,还可应用到时下流行的无人机上,实现天地两栖联动移动测量,立体式地采集城市的宏观信息和微观信息,丰富了大数据的类型。

李德仁在介绍移动测量的技术特点时表示:“移动测量有别于传统的测绘技术,通过在机动车上装备全球定位、视频、惯性导航、航位推算系统等先进传感器和设备,在车辆高速行进中,快速采集道路及两旁地物的空间位置数据和属性数据。惯导导航技术是移动测量的‘心脏’。上世纪90年代,此项技术一直被国外掌握。我们经过多年研究,于2004年将此项技术应用在移动测量产品上,打破国外在惯性导航等关键技术上的垄断与封锁。”

作为国内率先发明移动测量系统的企业,立得空间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晟表示:“除了研制移动测量产品,我们还将云计算技术运用于数据生产、加工环节,构建高效的生产体系;采集200多个城市的实景三维数据,在城市管理、旅游、交通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李维森表示,移动测量是未来测绘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将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扩大数据应用范围

谈及移动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郭晟表示,未来移动测量技术将更加轻便灵活,不仅可以集成到机动车上,也可以集成到轨道车、轮船、飞机等不同的载体上。移动测量会由地面发展到空中,最终形成天地一体化的数据大融合。

数据采集方式的创新也会不断丰富数据应用领域。当前,技术人员已通过车载的移动测量系统,快速获取道路以及两边建筑、物体的位置、属性信息;未来,这些数据会同步存储在云端,经过云端对多源数据的处理、存储、管理、发布,实现数据的共享与服务。这些数据会是高精度电子地图、实景三维地图数据等各种专题数据。这些数据将用于无人驾驶、城市管理等领域。

“目前,我们希望通过移动测量万里行活动,3年内走遍全国200多个城市,将采用巡演、研讨会、案例实地观摩等活动,推广移动测量、实景三维时空信息云平台、大数据融合等前沿科技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促进智慧城市大潮下的新业态的形成与发展,扩展数据应用范围,更好地为智慧城市服务。”郭晟表示。

文章来源:造价通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