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中国BIM,路在何方?

2015/12/081517 作者:佚名
导读:我曾经问一位学习BIM一个月的施工员,什么是BIM?他说,BIM就是建一个模型,然后把一些信息加进去。乍一听也是这么回事,从他的意思来看,BIM的重点是模型。……

 
       我曾经问一位学习BIM一个月的施工员,什么是BIM?他说,BIM就是建一个模型,然后把一些信息加进去。

       乍一听也是这么回事,从他的意思来看,BIM的重点是模型。而深入的思考一下,要个模型有什么用?即便是给模型加动作做成动画,又有什么用?好莱坞大片的特效加的那么炫,看过一遍的电影有人要花钱看第二遍吗?

       再进一步说即便把模型3D打印出来,又能怎样?顶多是个大玩具。对设计,对施工,对监理,对建设方都没有太大价值。那什么才是大家真正关注的?



 
       是数据!同样的,BIM的工作方向也应该是数据的录入,统计,分析,处理及归档。那么有人会问,这些事情在没有BIM的时候,大家也在做,为什么现在就要用BIM做?

       这就涉及什么是BIM的问题,“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我的理解是建筑信息的模型化,BIM的重点是数据,而一系列的数据组成信息,一系列的信息形成资料,BIM者的工作就是把海量的、看似杂乱无章的数据处理,提取信息,形成资料的过程。

       例如建筑设计关注的是空间,功能,消防,人防的数据,结构设计关注的就是建材的荷载,材料力学特性,风力,地震力的数据,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同样的关注的是数据,通过数据的整理分析,得到他们各自想要的资料。

       以上的例子可能会让一些人想到另外一个试下流行的词——大数据。BIM其实就是在软件,硬件日趋完善下的大数据的应用。BIM如此,智慧交通、智慧城市同样如此,都是对大数据的分析与应用。
       尽管现在高配电脑越来越流行,软件也是越开发越大型,网络带宽也越来越高,为大数据的分析处理提供了软硬件的强大支持,但是真正的BIM从业者在干什么呢?

       他们在建模软件厂商的鼓噪下,每天在尝试着不同的软件,尝试着同一款软件的不同版本,仅仅是为了比较哪个软件能做出更炫的模型。或者在BIM推销者的吹嘘下,尝试BIM的各种炫技巧,结果让真正需要BIM数据的建筑参与方感觉,BIM华而不实,就是一个大玩具,就是几个电影特效。

       那么中国BIM的路要怎么走呢?

       我认为是“先分后合,先数据后资料”。

       “先分后合”其实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具体说来:

       1.从制度上来说,现在中国的工程承包形式是分步承包的形式,一个项目一开始,建设单位把招投标、勘察、设计、施工、预算、运维分别按顺序发包出去。而BIM的理念是建筑从生到死全周期的管理模式。

       BIM咨询唯一能发挥最大价值,项目中唯一关心项目全周期的是建设单位,但国内大部分的建筑单位只关心钱,不懂技术,简单概括就是“人傻钱多”。

       就目前来看,随着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建筑行业正在面临着大浪淘沙的严峻形势,小的房企正在国内几个大房企吞并,最终的结局就是二十年前的电视,五年前的手机,各个品牌混战过后只剩下几个超级明星。

       只有大的企业才有实力做精细化、BIM化管理,才有实力设计施工总包,才会对全周期的BIM感兴趣。

       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做分部的BIM,就是设计做设计相关的数据分析处理,施工做施工的,运维做运维的。待项目总包的市场成熟再做全周期的BIM。

       2.从软件上看,一个大的项目,自身构件有成千上万根,单独处理设计,预算,运维中的一项尚且需运行很长时间才能处理出数据,如果一个软件包含全周期的数据,肯定会被数据海淹没的。

       从目前的几款BIM软件的效果来看,同样说明自身软件的不成熟。

       3.从硬件上看,BIM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相当大的考验,需要高配电脑的更加平民化。

       “先数据后资料”是BIM的基本操作流程。项目的各参与方做为一个企业,关注的核心都是利润,是钱。那么如何减少成本,增加收入呢?

       企业的管理者就要分析各种报表,各种资料,看哪个环节可以省钱,哪个流程可以增收。

       而顺着这些资料继续查下去,就会去分析形成资料的信息是否准确,形成信息的数据跟信息所表现的意思是否一致,这才是BIM会得到精细化管理的大企业重视的根本动力。

       BIM建模人员的工作就是把设计、施工、运维等各方的数据对应的录入到建筑单个构件的属性上,然后将各种数据通过图表、文字形成一系列的信息,最终形成BIM需求方所关注的资料。

       BIM的技术现在还不成熟,针对项目应用的研发是不可避免的。BIM研发人员的工作应该是让数据录入更加方便、高效、更加系统,让数据的分析,处理更加准确,有说服力,让资料的输出更加条理清晰,简单易懂。

       中国的结构工程师往往没有人关注软件的运算过程,只关注结果——软件显示所有构件的承载力全部满足了。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对pkpm太过迷信,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工程建设速度太快。如果都按日本的标准,把为数不多的中国结构大师累死也忙不过来。

       数据分析过程的细节显示,随着建筑市场的逐渐规范,是市场需求的必然结果,也是资料完整性的内在要求。软件的研发一定要保证输出资料的可打印性,方便传阅和可归档的特性。

       方便传阅才能让项目参与各方达成迅速共识。可归档才能保证以后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资料可查。而不是仅仅建一个模型,看一下还要搬个电脑,一般电脑配置还运行不动;也不仅仅是一个视频,里面没有几个可供参考的数据。

       综上所述:目前BIM行业存在太多的乱象,也有太多的叫嚣在误导BIM的从业者,但是作为BIM从业者自己一定要透过本质,看清市场的需要是什么,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先分后合,先数据后资料”逐步使中国BIM行业走上健康,快速的发展道路。

文章来源:网络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