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于燕燕:未来社区治理

2015/12/14840 作者:佚名
导读:在中国今天的分类治理中,现在的三架马车,党组织社区组织,工作站,还缺乏一部分叫社区组织,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草根组织,它像蜘蛛网一样遍布在社区的每个角落里。

北京社科院城市所所长于燕燕 

今天我讲的是未来的社区治理。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题目?原因很简单,因为在整个城市化进程当中,我们不得不都围绕一个问题做文章,就是“人文关怀”,说白了就是人的问题,所以我更愿意把这个题目放在非常小的社区层面上,就是整个社会的基础层面上来讲。今天中国讲城市化进程,北京讲京津冀一体化,我们讲城市规划,讲城市空间结构,讲城市区域经济等等,都要围绕着人的主题。

在中国的二元结构中,城市化进程已经逐渐在转变,转变过程中城市社区是在中国整体社区发展中的一个起源点,当然现在农村也讲社区发展,但社区是从城市起始。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过去的二十几年中,都是政府一家在管理,包括大家看到的,我们今天所讲的社区组织、社区文化、社区服务。各种公共服务应该满足老百姓的需求,但是现在政府一家做,就出现了两头化的倾向,政府热老百姓不热。所以我们说在未来城市化的进程中,可能要更多地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怎么能够让老百姓热起来。换句话说怎么能够让老百姓非常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社区和城市的建设中去。

早年毛泽东讲过一句话“人民的城市人民建,人民的城市人民管”,也就是说人民的城市要交给人民,特别是城市社会这一块,以前就是交给政府一家去做,以后政府应该把更多的社区工作交给社会组织去做,让渡权利,让渡资源。一个国家、一个城市要向前发展的时候,必须让社会自治起来。我们每天谈社区治理,老百姓没有权利,没有资源拿什么去治理?权利与资源相结合,社区才能够治理。由此我们看在未来的社区发展当中,大致上是政府、市场(这里所说的市场是企业)和我们的社区和社会组织三者共同参与,合理治理,这样的伙伴关系才能够达到一个真正的社区发展的目标。要有人文关怀,让城市中的老百姓有幸福感,老百姓怎么能够感受到幸福?政府的公共服务、社会组织的社会服务,乃至老百姓的互助服务,三者都应该发展起来,都应该发扬光大,这样才能增加老百姓的幸福感。

在中国今天的分类治理中,现在的三架马车,党组织社区组织,工作站,还缺乏一部分叫社区组织,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草根组织,它像蜘蛛网一样遍布在社区的每个角落里。在未来2050年的时候,我想那时政府的公共服务应该更多,今天北京已经有了两个亿的公共服务,向社会组织购买,向市场组织购买,向老百姓个人去购买,这样才能达到一种真正的融合。  

我们经常说到环境治理,但今天北京的环境,大家看到雾霾还是那么严重,如何治理雾霾,城市学家有不少好的主意,我们所研究的课题中有更好的主意。但雾霾的治理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你再有本事,但雾霾已经形成了,不可能马上就能治理好。我们要思考作为公民的每一个人,如何去参与进来。还有春节时燃放鞭炮的问题,因为大家没有认为这个城市、这个家园、这个社区是我的,这种归属感意识的缺失,导致在环境治理方面非常困难。所以从社会学的角度而言,任何一个城市的治理,任何一件事情的治理,应该说老百姓的个人参与非常重要。我们谈到文化,这在中国整体社会的发展中是非常好的一块,老百姓自娱自乐,我们常常看到街道上的广场舞。先进的文化一定是被老百姓易于接受的文化,让老百姓能够自娱自乐,身心健康,与整个城市融为一体。

所谓安全,现在安全涉及到方方面面,公共安全首先是政府的责任,社会的责任在于它维护的层面。现在大家看到我们安防护栏,安防盗门,甚至安摄像头,现在是网格化社会管理,从北京到全国各地是一盘棋,当你把它画成网格,是技术防和人二者之间防住了。但是当这个技术失效的时候人怎么办呢?所以安全这一块老百姓的参与也非常重要。

卫生医疗领域,现在是政府一家关注,老百姓有关注度,但是没有组织,没有技术,没有专业。由此来看,在这样一个前提之下,我们要选择一个社区治理的基本道路是什么?我们说其实很简单,要及时及地解决问题、及时及地达到互动,在未来的社区里,在未来的中国城市的基层社会中,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的互动和合作。所以治理是在讲多元主体,我们现在是一元主体,这是第一种治理方式。第二治理是相互合作。第三治理讲伙伴关系,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社会和政府和市场是伙伴关系的话,你做不到的我做,在某种程度上,大家是一种相互关联、互相依赖、互相依托、互不分离的严谨关系。未来的社区治理一定是有大家的参与,没有参与不能叫做治理,当这种参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一定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我们现在大家所看到的参与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还是被动的形式,比如社区里有听证会,原来颐和园圆明园湖的改造都要听证。那么我们能不能有主动参与的形式?所谓的主动,是从社会服务和公共服务角度出发征求老百姓的意见,立足需求给服务。比如现在在一些农村的社区,不管农民需不需要,好像只要建立活动站服务站就行了,但是很多农村都是留守老人,有的人不愿意在那里活动,那么他们到底需要什么?如何真正满足人的需要?我们过去一直是一元主导,更多地把社会服务和公共服务主观化了,这些主观导致政府做了很多事,但是老百姓不买帐。在未来社区的发展中,多元性将是一个很大的特性。

人口结构具有复杂性,人们的需求也是复杂的,互动的,如果社区发展中,我们不注意互动,特别是在城市规划、城市发展中,没有一种互动的格局,我想这个城市不能称之为发展。城市是一个巨系统,这个巨系统在社区层面也如此,我们要研究怎么按照系统学的方式方法把城市治理好。到2050年的时候,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展望一下,中国的社区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在现行的巨系统的基础上,加上现在可行的政策,加上未来我们可行的方式方法,然后得出结论。

1、社会政策应该成为核心。什么叫社会政策,北大王思斌教授指出,中国社会政策的时代到来了,这个概念是讲政府从行政管理转向关注老百姓的民生福利和社会保障,到那个时候我想社会政策会成为整体社区治理的一个非常大的核心问题,换句话说政府要不要管社会,用社会政策的无形手管理社会。

2、基层民主。因为这种民主在居委会组织对社区的规范中,就是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把事情更多地交给老百姓去做,政府把握宏观领导准则就可以。

公众参与这个问题,未来会成为整个体制的保障。政府要让渡资源,政府把资源都控制起来,让老百姓拿什么保证社会的稳定、社会的自治。

在绩效评估方面,要注意评估的对象。我们的一个社会一个社区,一定要有自我评估体系,这个评估体系不是政府拍脑袋决定的,评估要看老百姓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知足不知足。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努力达到城市社会、城市社区的公共利益和政府的政治利益,乃至社会利益共同最大化的目标。

文章来源:畅言网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