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国家环境评估署署长Maarten Hajer
我希望把我们国家在城市规划和发展方面的经验和大家共同分享,荷兰只有1700万人口,博雷是荷兰的中心,它是一个以自然为基础的经典案例。我们15年前开始整个城市的翻新工作,在这个案例中依靠设计作为重要方式,把知识与整体居民联系到一起。我们在荷兰的实践就是把河流进行了融合,让这些河流可以进一步应对一年中所面临的水位非常高的时期。以前荷兰的一些沿河居民在河水泛滥时需要搬迁,现在我们把这个现象解决了。过去我们用钢筋水凝土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但现在我们能够和河流共生共长,而不是去控制河流。
我们1990年在阿姆斯特丹建造了一些宜居的高楼,但之后我们开始现代主义思考,即针对非常现代的城市如何更好地进行现代主义设计,把我们的设计理念进一步构建到一个非常廉价的能源基础之上。我们知道石油、煤、还有气候变化等等,都会对环境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所以我们强调要利用可再生能源。
提到环保,大家都知道现在很多报道是关于大众的,作为非常知名的德国汽车制造商,它的尾气门事件在欧洲引起一片哗然,特别在美国是非常大的事件,大众因此被罚款1600亿美元。汽车制造商也希望能够进入到一种环保的过程中,但是很难实现这个目标,因为他们是尾气排放方,这是比较棘手的问题,我们需要各大公司、机构的共同努力,让他们能够进一步融入到环保战略当中。有很多互联网公司也开始涉足到汽车产业当中,比如谷歌和苹果,他们都提出设计谷歌车和苹果车。
人们进入了汽车时代,这是一种巨大的变革,一种不可预测的变化,我们不知道未来的汽车产业会如何,但我们应该规划如何在未来更好地使用这样一种工具。而且我们必须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20%的碳排放来自建筑企业,包括目前的住宅项目、办公楼项目和酒店项目。
有人说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是最好的世界,有人说是最差的世界,我们应该努力把它变成最好的世界。很多人认为这取决于我们的战略规划,这些战略有些目前不是特别受欢迎,我们需要摆脱桎梏,更好地组织这些策略。
对于气候变化,我们还需要快捷反应,政府如果对此反应慢,汽车制造商怎么能更好地做出回应呢?在中国大家经常讨论的几方面我认为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这些也是大家现在所正在进行的。一是我们从工业文明开始转向生态文明,二是城市的复兴更新,我们到底期待城市更新成什么样子?
基于这些问题,海绵城市和智慧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了,政府必须要对城市进行更好的管理,尤其例如大雨爆发的时候,政府应该怎么样来进行疏导。我们处于城市更新的一个新的纪元、新的年代,我是非常兴奋的,新的交通形式也应运而生,我们必须要未雨绸缪,必须要高瞻远瞩。如果从设计角度上来说,我们到底该怎么来看待交通?我自己是反对一切都用汽车代步的人中的一员,有人强调说这是一种工业模式,宝马和大众的厂商都说买了车你就可以选择新的生活方式,真是这样吗?这种新的形式真的能够带你到达你想要到的地方,还是其他地方呢?商业方面的努力让人们相信买车就会拥有优质的生活,关于这点在未来会有很大的改变,不会再是这样了。因为我们有了一些可替代的方式,不仅仅是我们要拥有一种交通方式,而是要拥有更多选择,帮助人们到达他们的目的地。
我给大家提出一点建议,首先要通过专门成立的机构,让整个城市变得更加智能。在中国的一些城市我们做了很多案例研究,下一个阶段,我希望看到在中国也能够成立一些专署的机构进一步深化各种研究和管理。科学家不仅仅是给我们提供知识,他们也要找到一些项目进行研究。我们需要进一步预测未知的事情,在亚洲、欧洲或者在美国我们都应该这样,我们应该让自己有更多时间和更多的能力,去思考那些假设的问题,通过深入思考我们才能够预测发生的事情,所以我们可以在设计学院、规划学院中组织一些课堂来关注城市发展的问题,不仅仅是对我们所知的事情如何进行规划,还可以大刀阔斧地思考,来加强我们对未来的预测。
在中国现在的大背景之下,整个生态文明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中国的发展至关重要,对全球也是如此,生态未来是我们应该进一步发展的未来。它是一个公开的理念,我们应该把它和其他产业紧密关联起来,在讨论中进一步凝练它的精髓是什么,在应用过程中使用更多适用性的设计战略。我们不仅要遵守一系列商业的智能城市理念,不仅仅要通过购买的方式达到智能城市,我们也希望通过智能技术,让整个城市功能变得更加有效。(节选自2015国际设计周高峰论坛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