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BIM=泡沫?业内领先人士是否还看好BIM

2016/01/041480 作者:佚名
导读:BIM是泡沫吗?业内领先人士是否还看好BIM?BIM能产生价值吗?BIM包治百病吗?BIM门槛高,是个铁饭碗吗?

问:BIM是泡沫吗?业内领先人士是否还看好BIM?

梁骁:是时候贴出这张图了,这种过程是任何一种新技术都难以避免的。只是不同的人在这条线上担任了不同的角色而已。

“这是一个有了风,猪都可以飞起来的时代,可我不想做猪,因为风停了,猪就会摔死。我也不想做风,想做一棵树,永远地杵在那里。”会去讨论这个问题的人其实并不是业内的领先人士,真正的领先人士是不管BIM是否有泡沫都会用力的吹大泡沫并拥抱泡沫的,我不知道我是谁,但我只希望他们逢高卖出的时候你们不要摔得太惨。

刘喆:不是泡沫,BIM能产生价值。但是得承认,BIM在被炒作,它只是个工具,不能包治百病。我个人把它归入“大数据”这种Buzzword里,是个企业都标榜自己在用。BIM有用吗?能产生价值吗?

有用,比如碰撞检测就是实打实的价值。

BIM包治百病吗?所有项目都适用于吗?

不是,只是个工具,简单的住房项目不太有必要,非建筑类的BIM软件,如路桥等,也不太成熟。

BIM门槛高吗?是个铁饭碗吗?

对BIM软件使用人员来说不高,对应用BIM的企业来说有点高。

对应届生来说,几个月就可以学会常见BIM软件的应用,但是企业要上BIM,软硬件要跟上,就得百万(别提盗版),目前有经验的BIM工程师年薪20万不一定能招到,如果养个4~5个,一年又上百万。软硬件上来了,实施也不一定跟得上,相关的数据都要跟着标准化,不然导不进软件里,这就涉及到各种数据标准、建模标准、交付标准等。这些标准目前还不成熟,企业自己要摸索几个项目才能落实下来,也有隐性成本。遇到特殊需求,还要搞二次开发,做信息整合,这里又要养一拨IT人员。

如果从业人员只靠BIM吃饭,没几年工资应该会下来。

但是不得不问一句,BIM能给设计企业、施工企业带来多少价值呢?

摸索期内产出是小于投入的,随着BIM的落实,慢慢将管理从粗犷改为精细,产出才会显现。问题是,最近房地产这走势……中小企业维持现状已经很艰难,再投个几百万搞一个短期内没有产出的东西就更艰难。然而几年后,不会BIM就和现在不会CAD一样,哪有脸在这行混呢?于是就这么被洗牌了。

谭坦:北宋神宗年间,国家积贫积弱,有三冗之说。其中一则曰“冗费”,官家大兴土木,宫殿、衙署、庙宇、园囿的建造此起彼伏,负责工程的大小官吏贪污成风,致使国库无法应付浩大的开支。因而,建筑的各种设计标准、规范和有关材料、施工定额、指标急待制定,以明确房屋建筑的等级制度、建筑的艺术形式及严格的料例功限以杜防贪污盗窃被提到议事日程。随着熙宁变法的开展,营造法式也在编修之中。该书是王安石执政期间制订的各种财政、经济的有关条例之一,以杜绝腐败的贪污现象。

蒋廷黻在其中国近代史这本著作里,把中日甲午海战失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归为缺乏民族国家意识。晚清末年,天朝以上国自居,大兴土木,李鸿章不得已,拿海军费为慈禧贺寿修建圆明园,扩充军舰的计划被搁置。而在民间,传统儒家背景下最集中地体现--乡绅文化是最主流的文化。各个乡绅地方,互相攀比豪华程度,修建祖宗祠堂,缘是祠堂成为民间中成就最高的建筑类型。其中尤以广州陈家祠为甚,很多地方一家祠堂之费用,盖过几艘军舰。民间统治的乡绅力量收纳百姓费用修建祠堂,铺张浪费,奢侈之极。反而不知民族国家概念,故少力少心抵御。

住建厅官方人员对BIM的理解如下,BIM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通过参数模型整合各种项目的相关信息,在项目策划、运行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共享和传递,使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建筑信息作出正确理解和高效应对,为设计团队以及包括建筑运营单位在内的各方建设主体提供协同工作的基础,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简而言之,BIM的作用在于减缓信息的不透明和壁垒,一方面是提高生产效率,一方面是减小可腐败的可能性。从建筑行业入手,推动工程的透明,抑制腐败。08年四万亿之后,有多少流进做建筑的官和商的手里,他们心知肚明。现如今,官方民间大兴土木,奇奇怪怪的建筑四起,贪墨纵横。BIM好比当初之营造法式,官方在推。对其是否有信心,说到底是对改革是否有信心。

怂弦:非五毛,勿喷。

题主的泡沫应该是指BIM会不会做下去,我个人观点,在建设行业里是肯定会做下去的,这是国家大势所趋。但是,要是问BIM什么时候会具体落地和有一个真正的实体展开,这个还很难预料。因为工作原因,我在建设相关的政府部门、大专院校和很多企业单位做过一些调研,所以有些感触。

以上海、深圳为代表,有关部门已经在政策方面明着鼓励、暗着“放水”做BIM,尤其一些利好政策更是让大多企业跟风而动在“强推”BIM。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建设管理委关于在本市推进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指导意见的通知》中的目标和政策

“通过分阶段、分步骤推进BIM技术试点和推广应用,到2016年底,基本形成满足BIM技术应用的配套政策、标准和市场环境,本市主要设计、施工、咨询服务和物业管理等单位普遍具备BIM技术应用能力。到2017年,本市规模以上政府投资工程全部应用BIM技术,规模以上社会投资工程普遍应用BIM技术,应用和管理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有关部门出发点一般都是前瞻性的(也不排除是层层响应上层指挥行动),所以确定个几年计划一般是不会在乎当前得失的;专业院校本来就是基于学术研究,有形势最好,无形势也能自己玩得转;至于企事业单位,大单位和有关部门一样为了ZZ目的和企业目标耗得起,而小公司虽然掉队比较多,但只要政策在就会不断有新公司或者创业团队补充进来。而以北京、山东为代表,虽然相关BIM的经济刺激不如上海,但是标准规范条文却是走的节奏特别快,也编的比较熟,分分钟,几套规章就能把相关行业部门都框进来,想不做都不行。 

北京市地方标准《民用建筑信息模型(BIM)设计基础标准》

这些政策条文太多,就点一下,不逐个贴图了。

而这些被催生的BIM市场推广量变(质变的时间和判定我也不好说)肯定会给“上面”带来足以展示计划推进的成效,然后新计划、新政策就会继续推广。这个循环只有某个链条打断时,才会出现题主所说的“泡沫”,而可以主动打断的只有第一阶段,但是这一阶段如果没有什么大形势的改变只会越来越好而已,所以~

尤其,近几年内房地产单位的低迷,导致实体建设不像之前那么火爆,此消彼长。就像早前建筑市场未打开时更注重造价的管控和房地产火热时期偏重实体的产生周期一样,现在BIM作为一种“虚拟”管控的管理手段和工具,目的就是为了精细化被大量消减后的实体工程,然后借东风,就会有点繁荣的不像话的感觉。

但是,但是,但是——

不泡沫,不代表着就谁进来都能捞一桶金。

如果想长期从事这个行业,大方向是不错的,但是如果选择的位置不对,反而死的更快,还是死了都没地埋的那种。倒不如踏踏实实搬砖的好。个人观点,翻模员、BIM全套这两个目前是我不看好的。前者与建设行业脱节,只能是BIM应用的一个工具。后者则是想要一口吃个胖子,摊子铺的太大反而不好收尾。目前还是先和别找工作一样,根据自己的专业、意向,选取设计、施工、管理、咨询都好,定一个范围,然后根据所在参与方,软件和业务流程同步学习。我比较看好的是设计相关,虽然现在起步相对困难一些,但是BIM在设计方的推广直接影响到了在后续各方能否实施下去。而且对于设计人员也能提高效率、各项分析具现化和利于交付各方。还有好多喊着“我要下载个BIM在哪儿下”“怎么用BIM算量”“给我们展示一下BIM”(其实就是3D-max效果图一类的)等等,还是先百度一下BIM的概念,再想想怎么参与其中吧,迷迷糊糊的跟风最后可能就荒废大把时间后又改行了。

CAD实际的应用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主要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推广与CAD所体现的效率提高,很快推广开了。但是CAD当初只是把二维的图纸换了一种方式而已。就像我原来是用灶台做饭,现在买了个电饭锅,做饭干净了也快了(味道的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BIM的话不一样了,是你要开餐馆了,就算给你个摩天大锅,你不买桌椅板凳、不记账支出,能算是开餐馆?这个质变,也是现在好多人不看好或者觉得BIM推不动的原因,太难了!

文章来源:知乎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