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湖北]荆州:开启绿色发展新篇章

2016/01/203558 作者:佚名
导读:这个冬天,全球仅存500只的珍稀青头潜鸭现身长湖,与“先住民”——中华秋沙鸭、凤头潜鸭等30余种珍禽,在长湖边演绎起了群鸟天堂的盎然欢歌图景。

荆州,开启绿色发展新篇章
——荆州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建城市解读

这个冬天,全球仅存500只的珍稀青头潜鸭现身长湖,与“先住民”——中华秋沙鸭、凤头潜鸭等30余种珍禽,在长湖边演绎起了群鸟天堂的盎然欢歌图景。它们的到来,似乎为荆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城市的获批作出了诠释——这是大自然精灵对荆州生态环境的认可。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建内容到底是什么?荆州获批创建城市,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将有哪些任务和挑战,又有着哪些“利好”?迈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方阵”,荆州会以怎样的举措,追求自己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如何构建人水关系和谐、人地关系协调的荆州生态模式?

背景

生态文明的中国期待

中国的现代化,走到了一个关键路口。

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中国长期依赖的低成本“比较优势”正在消失,各地区经济高速增长但结构问题突出,资源环境压力趋紧、生态体系日益脆弱。

科学发展的时代命题、又好又快的发展课题、不容忽视的现实难题,严峻摆在世人面前。

党的十八大之后,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行动不断加快,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指导文件和意见。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均以专篇对“五位一体”和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总体布局和安排。

国家将生态建设提升到“文明”的高度,提出了“生态文明”这一新的理念,成为300年来工业文明之后新的文明形态。

如何正确处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三者的关系?一场“两型”和“生态”的探索,在中国展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2013年9月,国家决定在全国选取100个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促进转方式调结构,以示范区的先行先试,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100个地区创建,就是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资源节约”的意识、理念种子根植于100个地区。

这是一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

行动

荆州申报的发展考量

如何走向生态文明?这是荆州无法回避的长远和现实课题。绿色生态环境,是每一位热爱家乡、生活在荆州的市民需要的公共产品。

决策者们清晰地认识到,作为水利大市、平原湖区和农产品主产区,荆州是最具绿色发展条件的区域之一。荆州不能重复简单消耗资源,走无节制消耗资源和环境的老路,必须实现绿色化生态转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一场顺应绿色潮流、加速转型、加速改革的行动在荆州展开,抓手就是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荆州是丰水之城、鱼米之乡、中国粮仓;荆州湿地众多、物种多样;荆州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建这一目标,5年间,荆州要大力建设水生态文明先行区、农业生态文明示范区、生态宜居示范区和体制机制创新实验区,探索构建“人水和谐、人地协调”的荆州生态模式。

明晰优势,确立目标。荆州市委、市政府责成市发改委为牵头单位,组织市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财政、住建部门抽调骨干力量,着手编制《荆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

第一次申报是在2013年2月,湖北省14个地市州申报参加省内的竞争性评审,荆州位列第6,被全省纳入“2+4”备选申报城市。2014年7月,全国确定了57个地区为第一批创建单位,十堰、宜昌两地入选。

2015年6月,国家启动开展第二批城市申报工作。市发改委会同市环保、农业、林业、水利、住建等部门,根据国家编制要求,在第一批创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经济发展质量、资源能源节约利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生态文化培育和体制机制建设五大类共52项指标体系、八项创建主要任务,对荆州创建方案进行反复修订完善。

两年多时间里,创建方案9易其稿,市发改委10多次跑省进京对接争取。市委书记李新华就创建工作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去年10月16日,国家组织专家对我市的建设方案在北京进行专题论证,代理市长杨智率市发改、环保、农业、林业、水利、住建、国土、财政等部门负责人赴京参加专家论证会,陈述我市创建的主要内容,接受答辩,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专家组认为,荆州创建方案的内容全面,优势突出,目标明确,指标体系合理,在全国的代表性好、创建基础好、示范意义好。

现状

生态文明建设的荆州作为

荆州在长江水系的重要位置、充沛的水资源、丰富的湿地物种、优良的农业生产和深厚的生态底蕴,形成了无可比拟的绿色优势和“绿水青山”。

荆州最大的绿色优势是水,荆江两岸的发展受益于水,人水相亲、城水相依,润泽了广袤的江汉平原,蕴育了富足湖广的鱼米之乡。千百年来,荆江儿女抗击洪水、荆江两岸人水相亲,在治水、亲水、护水的历史进程中,荆州一刻未曾停止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永续发展,努力探索“人、水、城”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决定生死,市场决定取舍,民生决定目的”三维纲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发展理念,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几年间,荆州超额完成“十一五”、超进度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空前,共淘汰关停水泥、造纸、炼铁炼钢、纺织印染等落后企业及生产线118家。推进水系连通和生态补水,引长江水进入城区水网,城市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推进湖泊、湿地修复与保护,开展洪湖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实施白暨豚、江豚和麋鹿自然保护区修复,全市湿地生态修复面积3.4万亩。试点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乡村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达到100%。依法禁煤限煤,淘汰中心城区236家企事业单位的燃煤小锅炉,减少原煤消耗58万吨。强力推动秸秆禁烧,市区两级依托农机合作社,列支财政资金2200万元,鼓励农民将秸秆粉碎还田。2015年,荆州PM10月均浓度降幅全省第一。目前,荆州秸秆禁烧经验已在全省推广。

愿景

绿色增长的荆州未来

“荆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生态文化底蕴深厚,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先试是应有之义。”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标志着荆州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已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这既是国家对荆州过去工作的肯定,更是对荆州探索绿色发展未来的激励与期待,对荆州意义重大。

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和农产品输出大市,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将促进我市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加快全国农产品主产区生态文明建设步伐,为同类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发挥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作为长江流域和洞庭湖区重要组成部分,荆州示范区的创建,将探索长江流域综合开发保护,有利于推进长江经济带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荆州承担着长江中游重要的分蓄洪任务,示范区的创建,将进一步促进我市完善分蓄洪区体系,构筑生态空间和生态屏障,有利于保障湘鄂两省水利生态安全。

2016年,既是荆州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起步之年,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荆州将把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作为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重要引擎,针对荆州市平原湖区、水网密布的地理特点和国家农产品生产区的功能定位,创建方案策划储备一批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共457个项目,计划投资总额约为1951亿元。包括水生态城市建设工程、生态农业建设工程、森林城市建设工程、绿色生态城建设工程、节能环保产业建设工程、生态环境治理工程项、国土整治建设工程和生态文化建设工程。

较好的生态环境禀赋,较强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荆州具备了多层面、多领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基础。

荆州,一幅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蓝图正徐徐展开。

围绕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创建,荆州将“四区同建”——

水生态文明先行区。水是生命之源,亦是荆州最大的绿色优势。

建水生态文明先行区,荆州将树立全面的水生态安全观,按照“水系为韵、生态荆州”的思路,突出水环境保护,加强水污染治理,扩大绿色生态空间,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建设“城绿水清、人水和谐”的亲水之城、长江中下游绿色明珠,在人水和谐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农业生态文明示范区。农是立国之本,亦是荆州最大的支柱产业。

建农业生态文明示范区,荆州将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完善农业生态保护制度,走“生态友好型、质量安全型、品牌效益型”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道路,将荆州建成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的重点攻坚试验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中国生态农业示范区。

生态宜居示范区。宜居是民生之福,亦是荆州建设生态文明、普惠民生福祉的应有之义。

建设生态宜居示范区,荆州将推进绿满荆州,实施碧水蓝天行动,加强水污染物治理,改善空气质量,构建以长江水系、湿地、山体、交通沿线、农田林网为主要框架的绿色生态廊道,让荆州形成城市田园相映、水岸森林相依、旅游居住相宜、生产生活便利、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宜居环境。

体制机制创新实验区。创新是进步之魂,亦是荆州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动力之源。

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实验区,一是荆州将把生态文明理念和要求融入政府相关部门的日常工作职责、纳入各部门行业管理中,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避免部门间各自为政、领域交叉、重复投入的问题,集中各类资源有效解决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问题。通过部门统筹和内容统筹,体现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实现部门间工作在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上的协同和衔接,形成整体合力,并以此推进资源环境管理体制创新;二是优化湿地保护管理体制,荆州将以荆江湿地群和大型湖泊湿地作为长江流域湿地保护试点,将湿地保护与修复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湿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制度,理顺保护机构和管理体制;完善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制度,三是围绕困扰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的农民积极性问题、关键技术问题、收集贮运体系问题、产业化带动问题和激励机制问题,探索完善工作机制,优化扶持政策,提升技术装备水平。

简而言之,未来的荆州,将依托水资源,做足水文章,彰显水特色,建设“水韵荆州”,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以“水韵荆州”推动建设“生态荆州”,以“生态荆州”推动建设“文化荆州”,最终建成“水、城、人”和谐共生、“城绿水清、人水和谐”的亲水之城、长江中下游绿色明珠,在人水和谐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使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取得突破,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湿地生态功能得到有效修复。

未来城市以文化论输赢、以生态文明论成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全市经济社会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下一步,我市还将围绕创建工作,召开专题会议,对市直相关部门和县市区进行任务分解;成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和专家团队,培养具有“绿色领导力”的干部队伍。通过政策促动、创新驱动、上下联动和区域互动,全面统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这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加快探索走出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不尽的荆江是一部流动的历史,记载着荆楚大地人水博弈的荣辱悲喜,等待着我们演绎“人水和谐”的生态新篇。广袤的江汉平原是一幅舒展的画卷,承载着荆楚大地生机勃勃的古风今韵,等待着我们描绘“人地协调”的灿烂色彩。我们该如何爱护千百年来息息相伴的荆江之水?我们该如何回报千百年来养育我们的绿野沃土?从今天起,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转化为我们每个人的生态道德修养,更加自觉地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生活方式绿色化、价值观念绿色化和制度建设绿色化,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正如郭沫若先生的沉思:“地球,我的母亲,/我过去,现在,未来,/食的是你,衣的是你,住的是你,/我要怎样才能报答你的深恩?”这深情而富含哲理的诗句,启迪着我们对人与自然和谐之道的深邃思考,激励着我们不断探索今天的生态文明之路。(黄巍薇、卓士军)

来源:荆州日报

文章来源:造价通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