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日前发布的“2015年中国钢铁行业运行情况”显示,2015年,全国粗钢表观消费量大幅下降,钢材供大于求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钢材价格持续创出有指数记录以来的新低,钢铁行业经济效益大幅下降,钢铁企业亏损面大幅上升。
粗钢产量自1981年以来首次下降
综观2015年钢铁行业的运行有6大特点:
一是粗钢产量自1981年以来首次出现年度下降。2015年,全国生产生铁69141.51万吨,同比下降3.45%,生产粗钢80382.26万吨,同比下降2.33%,生产钢材(含重复材)112349.52万吨,同比增长0.56%;平均日产粗钢220.23万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员企业生产生铁62477.26万吨,同比下降1.31%,生产粗钢63358.13万吨,同比下降1.92%,生产钢材60947.41万吨,同比下降1.71%。
二是钢材市场竞争激烈,钢材价格持续下跌。2015年,长材价格下跌超过800元/吨,板带材及管材价格下跌超过1000元/吨。钢材价格的持续下跌是导致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直接原因。
三是钢材出口增长,贸易摩擦增多。2015年,出口钢材11240万吨,同比增长19.9%;进口钢材1278万吨,同比下降11.4%。全年净出口钢材折合粗钢10338万吨。我国钢材出口增长一方面是由于国际市场钢材需求拉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钢铁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在不断增强。2015年,针对我国钢铁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案件共发生37起,是前两年案件数量的总和。
四是钢材社会库存持续下降,企业库存仍处高位。2015年12月份,22个城市5大品种钢材社会库存为792万吨,略低于2014年同期水平,并且低于前4年社会库存水平。与社会库存不同,企业库存高于前4年同期水平。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2015年12月底该会会员钢铁企业库存为1418万吨,较2014年同期增加约129万吨。
五是经济效益大幅下降。2015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员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89万亿元,同比下降19.05%;实现税金632.31亿元,同比下降22%;实现利润总额为亏损645.34亿元,2014年为盈利225.89亿元,亏损面为50.5%,亏损企业产量占会员企业钢产量的46.91%。
六是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下降。2015年,钢铁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23.89亿元,同比减少726.23亿元,下降13.83%;其中炼铁投资同比增长5.97%,炼钢投资同比下降1.26%,矿山投资同比下降19.2%,钢加工投资下降 16.09%。
产能过剩矛盾更加突出
钢铁行业的市场环境由增量市场转变为减量市场,大幅度的逆转,使钢铁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市场的变化,市场竞争环境、钢铁行业自身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是产能过剩矛盾更加突出。目前我国粗钢产能约为12亿吨,按照2015年产量测算产能利用率不足67%,受发展惯性及前期新建产能逐步释放影响,产能仍有可能进一步增加。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单位GDP对钢材的消费强度将会进一步下降,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消费量将结束持续上升的趋势,总体进入下降通道,产能、产量、需求严重失衡的矛盾更加突出。
二是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我国钢材市场北材南运的问题仍然突出。2015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员企业钢材产量在华北、东北地区的产量占比为48.4%,而当地消费量不足26.4%,而华东、中南地区是钢材净流入地区。同时,品种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2015年12月末板材价格指数降至56.79点,同比下降33.27%,长材价格指数56.92点,同比下降31.18%,板材价格降幅大于长材,说明板材产能、产量过剩也较突出。
三是企业退出机制尚未建立,企业退出难。近两年,亏损严重的企业一度停产,有的企业想退出,但是企业退出通道没有打通,退出机制没有建立,退出政策仍然缺失,有些地方政府出于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考虑,仍要求企业维持生产;有的企业资金链已断裂,成为了“僵尸企业”,仍然退不出去。
四是不公平的市场环境加重了恶性竞争。除缺乏有效的行业自律以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在一些企业采购、销售不开发票,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扰乱市场秩序;有些地区在环保、安全、质量、财税、土地、用工等方面的执法尺度不一、行政监管不严,对假冒伪劣产品打击力度不够;有的地区明确要求使用本地钢材,影响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要积极促进“降成本”政策的落实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要求,钢铁行业要坚持在2016年年初提出的“创新、减量、协同、绿色、智能”的发展理念,积极主动打好化解钢铁产能过剩攻坚战。
此外,还要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积极促进“降成本”政策的落实;二是有效加强行业自律,实现“控产量、防风险、增效益”目标;三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产业链绿色发展;四是密切关注新形势下产业发展的新变化。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表示,2016年要着重在有效上下功夫。在国内市场,将定期组织企业研讨协商,合理控制产量,规范销售行为,避免恶性竞争。在国际市场,密切关注重点地区、重点敏感产品进口对我国市场的影响,提出应对建议。继续扩展参与出口市场协调的企业范围,加强对敏感、重点品种协调和信息沟通,避免出现贸易摩擦,运用法律和国际贸易规则维护会员企业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