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孟建民:个性和风格是建筑师最缺乏的

2016/03/021425 作者:佚名
导读:中国建筑师都有从追求外在形式到追求空间品质的成长经历,这也是我自己的经历。当下建筑存在“重形式轻功能、重外表轻内在、重宏大轻细节、重造型轻尺度”四大失衡现象。

孟建民

孟建民,1958年生于江苏徐州,祖籍山东章丘。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系,1991年来到深圳,先后担任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院长和总建筑师,2014年获中国建筑师最高荣誉奖梁思成建筑奖,2015年获南粤百杰人才奖,同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成为深圳第二位本土院士。主持设计了渡江战役纪念馆、玉树地震遗址纪念馆、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深港西部通道口岸旅检大楼、昆明云天化集团总部等各类工程项目200余项,获得各类专业奖项80余项。出版《本原设计》《新医疗建筑的创作与实践》等多部论著,提出了“本原设计”的创作理论,倡导“全方位人文关怀”理念和“三全方法论”,为工程实践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系统方法与路径。

对话

个性和风格是建筑师最缺乏的

Q:建筑师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

孟建民:干建筑师这一职业很有意思,既辛苦又很有乐趣。

首先,建筑师画图经常会熬夜,我年轻时几天不睡觉的情况经常有发生。调研、出差也是经常的事,项目在哪里,我们建筑师就得去哪里。建筑师要能吃苦,虽说建筑师很辛苦,压力也很大,但也很有成就感。建筑是遗憾的艺术,因为建筑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任何建筑都有改进的空间。

建筑和生活、美学、人的心理都密切相关,我们鼓励建筑师要多观察、体验,比如你要设计五星级大酒店,如果你没住过星级酒店,你就很难设计出好的酒店来。

所以,建筑师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职业。

Q:1994年,您才来深圳没多久,当时就发文《深圳,警惕城市的“建设性破坏”》,此后一直关注深圳建筑发展。2006年,您发表文章《深圳建筑25年》,到现在又快过去10年,能否简单总结一下深圳建筑35年?

孟建民:我当时总结深圳建筑有三个特点:实验性、多样性、示范性,到现在还很有意义。

就实验性而言,我们现在也在探讨“互联网+建筑设计”的关系。这35年,多样性也在加强,建筑类型和建筑形式风格比十年前更丰富,而且深圳建筑发展也是走在全国前面。

多样性里面也多了包容性,深圳包容失败,包容试错。我觉得,教训、错误给人带来的启发和影响更重要也更有意义。

我自己在设计中也有过失误。比如过去我喜欢用玻璃中厅,像合肥图书馆,中庭看上去很好看,晚上灯火通明,但是,由于没考虑到它的散热问题,导致后期使用出现了不便,所以现在我就特别注意建筑的自然通风。

建筑师要善于总结,善于自省,很多建筑师却很容易忽视这个环节,重复犯错。

Q:经过多年创作实践,您提出的“本原设计”理念得到了业界的认可,能不能为我们阐释一下?

孟建民:中国建筑师都有从追求外在形式到追求空间品质的成长经历,这也是我自己的经历。当下建筑存在“重形式轻功能、重外表轻内在、重宏大轻细节、重造型轻尺度”四大失衡现象。建筑作为深刻影响生活的“人造物”,一直是建筑学的核心和本体,而“人”的因素往往容易被建筑遮蔽。建筑乱象背后,是因为中国高速发展的建筑业存在路径依赖,决策机制中“权力审美”强势主导、“世俗审美”从众呼应、“专业审美”孤芳自赏,文化建构中盲从西方建筑思潮,设计时对建筑任务和条件习惯性依从。

“本原设计”不仅是一种设计方法,也是一种设计理念,包含健康、高效、人文三要素。我们要创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室内外环境,一座建筑里的温度、湿度、光线和空气质量,都是和人的健康相关的。不能外观好看,内部甲醛超标,通风不足,或者配套功能不齐全。我们应该注重建筑高效运营,不能浪费甲方的钱,要考虑运营成本。人文则是对人的全方位关怀,在精神和艺术层面上都有反映。

建筑师最容易忽略困难群体,某思想家曾说,“对一个人的不公,就是对整个社会的不公。”对建筑而言,也是如此。

Q:在您看来,中国建筑师这35年有哪些演变?

孟建民:上世纪80年代国外思潮涌入中国,我们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但我们也迷茫,老是跟在别人后面走,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理论,怎么能行?

我曾经做过一个断代划分:改革开放初到20世纪末,中国建筑师处于仿学时期,学习欧美文化,抱着崇拜心态;进入21世纪,中国建筑师开始萌发批判意识与反思,对西方的建筑作品也分优劣好坏,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理论和思想体系。

个性和风格是中国建筑师最缺乏的,东方的东西没守住,西方的东西没学好,处在一种不尴不尬的状态。这个尴尬状态可能是一个过程。多年后,中国建筑师也会形成很多的理论,设计出很多的大作,这可能是第三阶段。总体而言,中国建筑师有两种,一种是往回看,一种是往前看,不能说谁对谁错。比如,王澍是从中国人文、中国传统、中国文化里面吸取养分,结合现当代进行创作;有的建筑师偏向未来学,关注技术,具有前瞻性。两个取向各有千秋。我个人则偏向未来看,关注创新技术较多,当然也注重建筑的文化内涵。

文章来源:网络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