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时评:城市规划如何从“高大上”到“接地气”

2016/04/19712 作者:佚名
导读:一、为什么需要城市规划?“筑城卫君,造郭守民”,城市规划古已有之。“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就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基础。

城市规划如何从“高大上”到“接地气”

一、为什么需要城市规划?“筑城卫君,造郭守民”,城市规划古已有之。“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就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基础。建设一座城市,必须有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才能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区域协调、环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城市人民的居住、创业、学习、交通、休息以及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简单地说,城市规划是为了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使城市合理有序地发展,更适宜人们工作生活。

二、城市规划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公众政策导向城市是一个复杂巨系统,由众多的子系统构成,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和要求,城市规划的任务是协调各系统在发展中,妥善处理用地、空间组织、人口、环境、资源的关系,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同时,城市规划是对城市未来发展的一种预见和安排,总体规划期限一般是20年,远景规划考虑的更长远。这就要求城市规划应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和前瞻性,自然而然,城市规划成为规划部门一家之事、城市管理者一家之言,与普通老百姓毫无关系。然而,盲目“摊大饼”式城市建设、“一任领导一套规划”现实背后,凸显的恰恰是这种规划体制下,城市规划的不科学性和盲目性。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曾写道:“城市是人创造的,城市给人最精彩的感觉应该是‘起源于艺术,发展于需求’”。城市规划应更多关注老百姓的规划需求。通过考察国内外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城市规划演变轨迹无一例外地向公共政策转变。国外城市规划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从“关注物质空间”向“关注社会经济”再向“作为公共政策”的转化过程,并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基于公共政策的城市规划体制。可以说,城市规划关系到城市各行各业,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体现其政策性。尤其是涉及城市性质、布局、产业配置、用地安排,都不是单纯的技术和经济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城市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城镇化推进等一系列的公共政策。城市规划,本质上还是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和改进。因此,城市规划应该从极少数的社会精英参与的“精英游戏”转变为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一项工作,这样,才能充分地“接地气”,唯有“接地气”的城市规划才能顺利实施,避免“翻烧饼”困境。

三、城市规划如何才能接地气量力而为,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发展鬼城、空城频繁出现,曾经的“大手笔”规划,如今变成“大败笔”建筑,城市规划一旦违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注定成为烂尾工程。应该说,城市规划不是一哄而起、大干快上,其用意不在于单纯描绘美好愿景,而是要从地方实际情况出发,在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城市经济结构的前提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真正把每一份资源用在钢仞上,用在为民、便民的实效工程中,拉动区域经济,造福地方人民。可以说,没有考虑现实资源限制,再大规模的规划都是纸上谈兵,即使项目启动,往往也只能半途而废,造成极大浪费。因地制宜,留住城市特有的“基因”城市特色的缺失戳中了城市发展的痛处,实际上,背后反映的则是城市规划片面看重城市功能属性,缺乏文化视野。城市规划一开始就应该树立这样的价值观:城市就像人一样,理应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与品位。各个城市存在地域、经济、规模等差异,不能按照同一种标准去规划、一味追求“高大上”。因地制宜是城市规划的灵魂,因此要挖掘城市特色元素,处理好各种特色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创造宜人的景观环境,减少随意性、盲目性,从崇尚‘大洋怪’转向凸显地域文化特色。决策民主,广泛征询市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城市规划中长官意志独大,透视出一些城市脱离实际、急躁冒进、罔顾民声等问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石楠说,新时期的城市规划必须凸显以人为本,要从百姓的需求出发,让城市被每个市民所认同,成为每个市民的精神归属。“市民的需求是城市规划的开始,好的城市规划是公众参与出来的”。应改变自上而下的思维,用自下而上的民主参与方式来做城市规划决策,这样,城镇化才是“人的城镇化”。

文章来源:网络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