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黄星元:建筑在从容中求真知

2016/06/23351 作者:佚名
导读:许多建筑放在城市里也是背景建筑,建筑不应当每每用此大词考验,建筑师不必苛求作品的原创,业主也不必要求作品必须是原创。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顾问总建筑师 黄星元

中国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在传统上差异很大,但中国自古就有对外交流。

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绵延不断的商贸交往,历经亚洲、欧洲、非洲各国,传递着中国的价值观,也带去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同时也学习了许多异族的文明。

其实不仅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不同,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也与西方不同,虽有不同而又能“交流”,这是基于人类探索人生和世界真谛的天性。

时至今日,“一带一路”的提出,众人称颂,在商贸共同发展的背后同样是文化价值观的互动。

现在我们所处的是全球化社会,反对封闭的思维成为主流,主张相互交往、相互吸收和消化,不怕相互碰撞和争论,以达文明进步,这样的做法受到欢迎。

改革开放30余年,我国建设事业大发展是世界有目共睹的现实,谈到中国建筑理论和中国建筑师在世界的影响,确仍需不断努力。

60年来,中国建筑创作之路此起彼伏,在建筑创作的道路上,我们如何轻装前进呢?

从事建筑师职业至今50余年,以设计为主,很少系统研究建筑理论,如果谈及也是有感而发,下面谈几点想法和大家交流。

建筑的意义就在于建筑本身

建筑是人类的房子,解决生活和工作上“住”的问题,建筑的存在需要场地,房子的修建需要材料和技术手段,任何建筑活动都带有可识别的地域性,建筑的功能和形式都是自然生成的,经过历史、地域的印证成为可记忆的文化。

同时,建筑也称为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一角,建筑艺术实为建造之艺术。建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合理的结构体系,二是理解材料的天性,并由现代技术手段完成。

但在建筑创作上,文化不宜捆绑建筑,过于强调文化的表现往往弄巧成拙,变成单纯的建筑形式的讨论,陷于建筑形式的随意性表达,结果只能成为一定历史时期的符号。一般来说,文化是无形的,文化是培育的结果,是可体验的生活记忆的总和。

建筑创作应当依据建筑设计的理性原则,建筑应当涵盖社会、功能、愉悦、城市整体的诉求。简而言之,建筑应当是实用、经济而美观的。

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现实意义

源于上世纪初的现代主义建筑理论,起始于欧洲,可视为人类在建筑发展体系中先进的思想宝库。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建筑没有经过这一现代思潮的实践洗礼,但其理性内核结合我国的实际条件,反对建筑形式的随意性和过度设计的原则仍有现实意义。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重点可归纳为:

强调建筑随时代发展变化,同工业社会条件与需要相适应;

强调建筑师要解决建筑实用功能、关心社会和经济问题,在建筑设计和艺术创作中,发挥现代材料、结构和新技术特点;

抛开历史上建筑样式的束缚,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其中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融合。

以上各点最初的实践,体现在以实用为主的建筑类型,如工业建筑、中小学校、医院、图书馆和住宅等,有明显的大众化、人性化取向,强调与环境的融合,强调可持续发展、严谨务实,是大多数主流建筑师遵循的思维方式,表现了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新的生命力。

中外建筑师交流

“一带一路”的提出,国际交流又上了新的台阶,涉及到大约55个国家。当今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交流是不能隔断的,改革开放的成果之一就是引进国外人才。在建筑设计行业,与国外建筑师同行,使我们在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和新材料应用以及工程全过程的管理上,都有极大的进步和提升。

“关于中国成为国外试验场”的说法,似乎责任不在外国建筑师,而是取决于业主的选择水平,国外建筑师的方案是市场化行为的体现,选择权在我们。在美国、日本、英国、法国,许多重要项目的建设,也是由外国建筑师经过设计竞赛中标的。在此期间,中国建筑师水平提高很快,许多项目与外国建筑师同场竞技,最终中标。我们是个开放的社会,不同文化、技术的对话和交流使我们感受到社会的进步带来的好处。

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每个国家文化的差异和特色是不言而喻的,不媚外但也不封闭,能真正吸收外来文化的才是强大的文化。能真正吸收现代建筑的精华,并能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才能使中国走出抄袭、仿古、复古的老路,创造出高水平的现代中国建筑。

媚外现象的表现,一是有些业主对中国建筑师认识不足,没有信心;二是有些建筑师对国外理论概念生搬硬套,不结合中国国情。这都是应当改进的。

现在是国际化的社会,每年有大批留学生出国学习,又有许多留学生学成归来,成为我国建筑创作的推动力。各国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打开了我国建筑师走向世界的大门。

关于原创这个词

建筑作品的评价标准不宜简单用原创两个字评价,因为原创用于描述建筑,其定义并不标准和统一。

任何建筑方案,都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痕迹。古人有“化用”的说法,意为已有的成果可以借用。如宋词化用了唐诗,达到了诗词的顶峰。建筑也是理念、技术、美学、功能的整体传承,正如普利兹克奖对获奖者之评述,往往是对建筑的本质、空间、材料的应用对环境的融合、对社会的贡献和建筑发展的启迪来描述,比较全面。

许多建筑放在城市里也是背景建筑,建筑不应当每每用此大词考验,建筑师不必苛求作品的原创,业主也不必要求作品必须是原创。因为一项认真的建筑作品,只要是建筑师的原作,非抄袭、非仿古即可。

许多业主的着眼点往往限于建筑外形。建筑从无到有发展几千余年,人类的生活尺度没有变化,因而建筑的演变和进化其基本要素是靠技术进步传承连接的。建筑创作是个复杂的命题,如用原创就过于简单或文不对题,笔者认为,用原作和创意来描述建筑作品较为合适。

谈到建筑发展史上的原创实例应当有如下几个阶段:第一,原始人的隐蔽所洞穴的原始空间;第二,埃及金字塔的雄伟造型;第三,意大利万神庙首创的直径44米的室内空间;第四,1929年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上德国馆启迪了现代建筑的发展方式;第五,法国朗香教堂的非线性设计。

与之相比,处于当今复制手段和资讯来源极为发达的社会之中,自称原创的作品经得起认真的推敲吗?用得体的词汇叙述作品的真实是否会更恰当呢?

文章来源:中国建设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