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第二届“中国古村镇保护与利用”学术研讨会在宁夏师范学院召开。此次大会共提交论文52篇,涉及西北地区村落文化的历史内涵和特点、宁夏古村落文化遗产的挖掘与利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村落文化保护与研究等多方面内容。同时,举行了宁夏社科院固原分院挂牌仪式。
“宁夏城镇化进程相对东部地区较缓慢,古村落相对保存较多,传统文化积淀厚重。”宁夏传统村落的调查与研究课题小组提交的论文认为,宁夏村落建筑遗存大致分四类:百年以上的窑洞主要分布在彭阳、盐池、同心等县,百年以上的老建筑以同心清真大寺、纳家户清真大寺、隆德奠安古城老建筑、泾源余洋寺和马家寺为代表,五十年左右的老房子主要分布在宁南山区,特殊的村落建筑群以中卫的南、北长滩为典型。先后有南长滩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南长滩、北长滩、红崖、梁堡被评为国家传统村落。
“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有它的特殊历史经历,都会深深打上地域文化印痕,承载着地域文化基因,是一个充满生命信息的整体,浸润着浓浓的乡愁。”宁夏社科院研究员薛正昌深情地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速度加快,一些传统村落逐渐被现代村落和城镇吞噬和取代,“在过去的十几年内,全国每天大约有300个村落在消失。”迫在眉睫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工作,是留住乡愁和乡土记忆唯一路径,有利于美丽乡村建设和精准脱贫。因此,与会专家建议,编写古村镇志书,留下古村镇历史记忆;村落保护与利用应从整理规划上入手,对有价值的古村落,要修复文化、修复生态、修复建筑;针对南部生态移民整村搬迁的特点,最好能整体保护和利用移民迁出区村落;与精准脱贫、乡村旅游等紧密结合,培育传统产业,复兴古村镇经济文化,激活当地居民“文化自觉”,使之成为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的主力军。
齐聚萧关话古镇
——中国古村镇保护与利用研讨会侧记 本报记者 朱立杨
7月2日,参加第二届“中国古村镇保护与利用”研讨会的70余名区内外专家学者聚集固原宁夏师范学院,以学术交流的形式深入挖掘村落文化资源。
分组讨论时,古村镇保护专家与村落文化学者们先后发表了独特见解和有价值的观点,引起与会者的普遍关注与广泛共鸣。
“古村镇是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体现中国传统社会形态及文化、民俗的重要载体,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东方之美的物化典型,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历史价值,保护与利用好古村镇,是‘留住乡愁’的有效途径。但当前,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古村镇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消失或被破坏,其保护与利用工作亟待加强。”北京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刘仲华说,根据相关数据,从2000年至今,我国自然村落由363万个减至260万个,其中不乏人文景观、农耕时代见证的乡土建筑。
“宁夏拥有丰富的古村镇资源,乡土和地方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浓郁,保护和利用潜力大,但古村镇、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工作起步晚。”据宁夏社科院历史研究所薛正昌研究员介绍,在2014年以前,我区只有中卫市沙坡头区香山乡南长滩村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2012年12月国家公布的646个中国传统村落中,我区有4个传统村落入选,分别是隆德县城关镇红崖村一组、隆德县奠安乡梁堡村一组、沙坡头区迎水桥镇北长滩村、沙坡头区香山乡南长滩村;在2010年至2015年,国家公布的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示范名单中,我区上榜的村镇达到了11个,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西夏区镇北堡镇,固原市泾源县泾河源镇、泾源县六盘山镇、隆德县城关镇杨家店村,吴忠市青铜峡市青铜峡镇、青铜峡峡口镇、利通区东塔乡穆民新村,中卫市沙坡头区迎水桥镇、迎水桥镇北长滩村和香山乡南长滩村榜上有名。”
“不仅要保护古村落原貌,而且还要妥善保护古村落的历史文化,细化古村落资料、为古村落建档立案。”宁夏师范学院教授钟正平认为,由于古村落的社会关系、交往关系、知识体系、文化符号等都在整体地发生变迁,在保护村镇文化遗产时,除了对有形的古村镇进行整体保护外,也要注意保护和利用濒临消失的村镇的无形文化价值——建立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克服管理机构“九龙治水”的弊端是重中之重。
“在保护好古村镇的基础上做好利用工作,使之在旅游、文化产业等方面拓展产业链,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实现社会经济与人文内涵的和谐发展,提升人类生存的境界,也是应该重点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固原博物馆馆长魏瑾说,对宁夏区域古村镇的保护与利用应当注重更高层次的引领,从而进一步提升宁夏在全国的影响力。
“截至目前,此次研讨会共提交论文52篇,对北京地区古村落遗迹保护与开发、西北地区村落文化的历史内涵和特点、宁夏古村落文化遗产的挖掘与利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村落文化保护与研究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研讨。”宁夏师范学院院长李静教授说,7月3日至4日,与会专家、学者还将深入固原古村镇进行实地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