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公交站台距居民区较远,步行要走20分钟;有的被绿化带护栏挡住,乘客只能在快车道上车……有报道,由于规划建设上的脱节,南京多处公交站台不便民,不得不返工改造。规划建设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能给市民带来便利实惠,反映出一座城市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
然而现实中,与上述公交站台类似的情景并不罕见,如路网设计不合理造成交通拥堵,楼宇建设不合理居民怒讨阳光权,商业街选址不合理导致门可罗雀……究其原因,大多是规划建设等部门一味按照自己的“套路”来,没有从实际出发深入调研论证,没有形成充分的沟通参与机制,最终不免脱离市民实际需求,便民工程沦为扰民甚至坑民工程。
以公交站台为例,建设部门在修筑道路时会按照道路等级标准、以及两站间距离500—800米等原则,来确定站台的选址和大小形式。理论上,这些原则是根据城市建设历史经验总结而成,具有普遍性、合理性。可实际上,城市建设是个动态的过程,地理地貌、人口分布、空间功能千差万别,具体实施中并无定式。遵循原则没错,但还要适时调整,过分拘泥于套路,无异于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
明明900米外就是居民区,为何还要死守800米“红线”?明明路边是公交站,为何还要安装护栏妨碍乘客上车?种种套路,套住了建设部门的思维,套住了市民的便利,也套住了城市发展的脚步。套路的形成原因是复杂的,有态度问题、能力问题及客观因素干扰。要想破解套路,就得多管齐下,打出一套组合拳。首先做到通盘考虑,统筹协调。规划、市政、园林、交通等部门之间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多考虑大局少考虑部门利益,从而保证规划制定的科学性。其次要坚持因地制宜,从多个角度反复论证,同时尊重城市的发展规律,提高规划的前瞻性、预见性。第三要强化公众参与,细心倾听市民的声音,让市民畅快表达并了解、监督规划的实施,以提高规划的民主性和可行性。
人们不喜欢套路,是因为套路是死的,是冷冰冰的;而城市存在的意义是让人类生活更美好,城市规划必须具备人性的温度。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吴志强认为,城市规划不是作品,不是让大家坐在一旁欣赏的,而是老百姓生活在其中的。城市规划完成之后,要让住在其中的人感到满意。因此,如果说城市规划有套路的话,也只有一句老话,那就是以人为本。以严谨的态度规划城市,以踏实的作风建设城市,以温情的手段管理城市,城市才会更加美好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