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建筑学博士 建筑师 韩艺宽
中国传统建筑一直由工匠营建,材料和构造等做法通过师徒相传的模式沿用千余年。同时,文人的话语权在社会中具有很高地位,文人制定各种礼仪等级规则作为建筑规范,并且喜欢艺术化形象化地描述建筑。这两种传统在近代建筑学科建立之后都起了一定作用并作为中国建筑教育的传统延续至今。
匠人传统
中国建筑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建筑》梁思成)。至少在周代就形成了基本营造体系。到宋代已经完全成熟,材料选择,材料连接方式以及模数化建造均已成为经典,并作为营造制度在《营造法式》里规定下来。一旦选择了某种建材等级,整个建筑就已确定,匠人就运用其技术手段将其建造出来。匠人的营造技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作坊方式传承,这样往往会出现某个地区以某些独特建筑技艺而闻名的工匠流派,比如明清时期的苏州香山帮,其木作、水作、木雕、砖雕、石雕都有很高的造诣。而春秋战国时期的匠人鲁班因其高超的建造技艺而被奉为这个行业的祖师爷。
文人传统
文人在中国传统社会一直拥有最高话语权,是社会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者。建筑领域也不例外,文人首先制定了建筑的各种等级规范。“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周礼•考工记》)。“楹,天子丹,诸侯黝,士大夫苍”。建筑的等级代表着其使用者的等级,文人期待通过这种规则的制定来达到整个社会的秩序和谐,建筑成为礼治的一个重要方面。与此同时,文人往往用一些建筑的修建或修复来昭示社会民生的恢复。“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用一些建筑物的陨落来说明国家的颓败“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
同时,文人也是文化艺术的守护者和创造者。由于缺乏足够的工程技术知识,文人对于建筑的描述往往是用绘画以及诗化的语言来描述建筑的形象气质意境等方面。“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阿房宫赋》)“有亭翼然于角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记》)文人对于建筑形象的重视远过于其构造处理。
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中,一方面是匠人将自己代代相传的营造技术运用于建筑营造中;另一方面,文人制定建筑等级规范来约束建造行为,期待通过规范化的建筑行为实现社会和谐,并通过文学化形象化的描述来对建筑进行审美评论。
近代建筑学科的建立
近代中国建筑学科是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留美(主要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归国的建筑学生为主体建立起来的,这批留学生在美国经历了严格的西方古典主义教育熏陶,而西方古典主义是一套高度学术化的建筑体系,学者构成了建筑师主体,因此,当这批具有深厚建筑素养的留学生在中国建立建筑教育体系时,便是代表着文人话语权对于匠人话语权的全面胜利。这批学者对于中国传统建筑进行诠释时,文人对于建筑艺术形象的偏好就显露出来,他们搬来了西方古典主义理论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诠释,对应将其分为台基,屋身,屋面三段。并将富有表现力的屋面看作重要元素。立面艺术战胜了构造技术,占据了主要地位。
传统文人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也体现在这批学者身上,在祖国内忧外患,国民文化自卑之时,这批文人建筑师对中国古建进行了详细的考察研究并且编纂了中国古典建筑历史以抗衡西方的古典史。在实践上,伴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国本位主义,这批文人建筑师开始了传统复兴的积极探索以弘扬传统建筑达到振奋国民的目的。南京中山陵,上海博物院,南京中央医院都是这一探索的产物。这种探索在1949年之后又一度在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旗帜下得以延续。
形式模仿与社会责任缺失
改革开放后,中国建筑学界开始全面向西方学习,后现代主义,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参数化设计等建筑思潮都成为模仿学习的对象。但是由于现实语境的差异以及文人对于具象描述的偏好,这些学习大多演变为形式模仿。酒厂造成酒瓶的样子,宾馆做成福禄寿形象,大楼做成乒乓球拍,或者直接移植中国传统建筑形象以及西方古典建筑形象。
与此同时,商品化市场化使建筑师逐渐丧失文人原有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怎样能中标,怎样能迎合业主和社会大众的口味就怎样去设计。建筑师对于新奇的概念,新奇的建筑形象以及新奇的立面表皮趋之若鹜。而社会问题的应对,甚至对建筑形式空间等探索都成为次要考虑因素。
地域主义和建造兴趣
基于形式模仿和全球化技术的建筑设计建造条件,中国的建筑逐渐呈现出一种同质化倾向,城市建设也千篇一律。批判的地域主义给建筑师带来新的创作启示。当地的气候,地形,材料以及传统建造方式都成为地域化创作的源泉。
建构理论引进中国后,给沉溺于形式模仿的中国建筑界提供了一个新的创作途径,那就是重视建造逻辑,关注材料表现力,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诠释也出现了新的声音。传统建筑中匠人营造因素得到重视,材料选择,材料连接方式,建筑形式建构的都成为关注重点。匠人传统再次得以延续。
结语
中国传统建筑一直是由工匠运用代代相传的建造工艺建造起来的,文人制定等级制度来规范这种建造行为。近代建筑学科的建立使文人话语权全面战胜了匠人营造成为建筑界主导。这种失衡的局面造成了中国建筑师重视建筑造型忽视建筑建造的结果,同时由于商品化市场化进程,中国建筑师又失去了第一代先驱们的强烈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加剧了造型模仿取悦大众的建筑创作取向。建构的引进激发起建筑师对于材料和建造的兴趣,使得匠人传统得以延续。当下我们需要将优秀的匠人营造传统和文人的社会责任感结合起来,为中国建筑发展作出积极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