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何健翔:建筑因纯粹而存在

2016/09/261776 作者:佚名
导读:不管贴不贴上‘公民建筑’的标签,建筑的本质都应该是关心人、关心社会、关心使用者,而不是为了彰显权力、财富或建筑师个人意志的作品。

源计划(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何健翔

建筑不是产品,先问自己做得够不够

不管贴不贴上‘公民建筑’的标签,建筑的本质都应该是关心人、关心社会、关心使用者,而不是为了彰显权力、财富或建筑师个人意志的作品。无论是公共建筑、商业建筑还是住宅建筑,都应该回归到公民建筑的层面上。

监狱建筑也要讲究艺术和文化内涵?何健翔近期刚带领工作室拿下深圳一监狱建筑改造方案竞赛的第一名,他说,通过物与形的有机结合,体现其涵盖的艺术要素和思想理念,促使监狱建筑更好地体现教育改造功能,更好地反映人道、科学、公正、文明的意境。何健翔对大项目、地标式建筑素来不感冒,即使是大项目,也希望从微小的地方开始设计。因为他觉得附加在大项目上的东西太多了,无法专心致志地做出一个纯粹的建筑。

在市场开发导向下,甲方大多强势,许多建筑师总是被动地成为贯彻甲方偏好、意志的画图匠。何健翔介绍说,古今中外的建筑师都经历了角色的转变:工业革命前,西方国家有能力雇佣建筑师的只有国王、教会等权贵,建筑师给人一种神圣、高高在上、不容商量的感觉。但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兴起,新兴资产阶级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在建设方面,拥有资本就表示拥有话语权,建筑师慢慢成为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角色。而在中国,直至近代才将 “建筑师”这个概念从西方移植过来。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代,设计院集中了许多建筑精英,他们的建筑思维虽然代表了部分政治色彩,但较小的工作量和干扰让他们得以用一种精英思维做纯粹的设计。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经济高速发展的这十年以来,建筑界慢慢地为了迎合某些需求而失去神圣、坚持话语权的精神,建筑应有的批判性、纯洁性被大大削弱了。

“现有的开发商有一个固有的生产和生存模式,特别具备独立思考色彩的建筑师很难在这种生产模式中存活,但我们首先要问的是自己做的努力够不够,而非单纯地说我们压力很大,所以只能这么做”,何健翔真切地说,“带有商业属性的建筑在开发商眼里通常只是产品,但是建筑和产品不一样,建筑需要品质,它肩负了巨大的责任感,在参与的过程中我们要通过配套的知识和能力力求让大家意识到并理解。”

教育滞后,媒体和社会要有正确引导

优秀的建筑师既是艺术家又是工程师,除了要掌握专业技术、美学、社会学、经济学这些基础课程,还要懂得历史、文化等。何健翔认为,好的建筑师必定对生活、社会、政治、经济都有浓厚的兴趣,常将自己的思考、判断、价值观等融入到作品中。遗憾的是如今整个大学建筑教育课程是滞后的,片面的引导培养出来的学生仅是能够快速为产业链服务的工具。

造成这个问题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大众没有把建筑回归到人与社会的范畴中,而只当作是实现赚钱、政绩等的必备工具。在这个非常工具性的操作过程中,又能创造出多少具备人文关怀的建筑呢?学生也只能因应市场需求和价值观来培养;二是媒体的片面引导。媒体对建筑缺乏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只跟随政府或专家的意见进行报道。特别是一些缺乏责任感的媒体,完全相信“专家”的言论而不做任何辩证,甚至产生自相矛盾的观点,对于民众来说完全是个误导。媒体既然掌握了话语权就应该好好利用起来,寻找有真材实料的专家和追求正确的价值观,创造真正的公共沟通平台。

空间有生命,关注建筑本质方能成就公民建筑

何健翔参与了EMG•大石馆各大分馆的设计,在里面办公的一些职员对他说:“以前我总是不修边幅,但搬到这里上班后会不自觉地在意自己的仪表和谈吐,深怕与这个空间不搭配。”这正印证了何健翔所认为的空间是有生命的,身处不同空间的人能够感知它的纯粹自然,这与学历、教育并没有太大关系。“建筑脱离了人和社会的使用就是一个空壳,它要考虑的不是人们的眼光,而是人的理念和感受。设计过程中若不考虑日后的使用情况,在我看来就是一个伪建筑”,这通常是何健翔为了让大众容易理解而描述的观点。但和同行交流时,他更愿意说建筑不为任何人而存在,建筑就是建筑,它是纯粹的。设计过程中不需要思考该如何将它做得更具备“公民性”,只需要好好设想人在当中的感知感受,这就是建筑本身的逻辑。

这两种说法其实并不矛盾,做到了第一点,自然会满足第二点。在何健翔看来,建筑的构建、材料、光线等都有自己的逻辑和道理在里头,只要你的出发点是为人的感知而设计,正确地找到建筑产地、材料之间的逻辑,自然就能成就公民建筑。

文章来源:《雅居生活》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