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农业大学校内,一座连体“凯旋门”式建筑格外显眼。据媒体报道,这个酷似法国巴黎凯旋门的欧范儿建筑造价不菲。这并不是“山寨凯旋门”第一次出现在大学,今年4月,媒体报道了辽宁沈阳一高校建成一座酷似“凯旋门”的校门。
在世界范围内,凯旋门引发了众多的模仿和复制,与这一建筑本身的魅力有关。但是,大学的社会角色和功能及其所承受的社会期待,决定了其对于校园建筑必须要有一定的自我期许。一般认为,一所大学选择怎样的校门,不仅关系着审美取向,而且关系着大学向社会传递怎样的办学理念和文化。即使不考虑“山寨凯旋门”与整个大学的建筑风格是否协调,“山寨”的行为也与大学所倡导的创新精神相悖。
我们谈的大学精神与文化,谈的创新、特色,并不是形而上的存在,而是由一些具体的载体体现的。自由开放的校园风气,具有特色的校内建筑,都是社会了解大学的窗口。就大学校门而言,人们对它的期待不在高大、豪华,而在于应有大学独特的想法,能够与大学一贯传递的价值观、精神文化有共通之处。一座“山寨”化的大学校门,给人更多的恐怕是不伦不类之感。
特别是在当前“山寨”建筑、模仿风盛行的大背景下,人们期待大学能够成为一股“清流”,能够耐得住寂寞,至少不加入“山寨者”之列。近年来,不少大学都在校门上大做文章,奔着所谓“高大上”而去,导致风格雷同。一些大学校门原本被寄予代表大学形象的希望,结果反倒成了不折不扣的“形象工程”。这显然背离了国家、公众对于大学的期许。
当前,大学校门成为一种现象受到社会关注,说明社会对于大学有特别的价值期待。大学应该格外珍惜社会的“清流”期许与公众“挑剔”的眼光,无论是对待校门、校园里的建筑,还是对待办学的方方面面,都应该有“爱惜羽毛”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