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段威:不拘一格才能体现新乡土建筑的魅力

2016/10/26471 作者:佚名
导读: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乡村建造被长期忽略,萧山由于自身所处的特殊区位优势,内部经济动力巨大,出现了独具一格的“糖包屋”,这种特殊的建筑模式吸引了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讲师段威的注意,他从读博时开始持续关注该地区的建造模式,并通过研究认为不拘一格才能体现新乡土建筑的魅力。

北京林业大学讲师  段威

 

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乡村建造被长期忽略,萧山由于自身所处的特殊区位优势,内部经济动力巨大,出现了独具一格的“糖包屋”,这种特殊的建筑模式吸引了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讲师段威的注意,他从读博时开始持续关注该地区的建造模式,并通过研究认为不拘一格才能体现新乡土建筑的魅力。

 

记者:首先请您介绍一下《萧山自造》的写作始末。

段威:我从浙江大学建筑系本科毕业后,拜清华大学王路教授为博士生导师,跟随王老师做了一些乡土建筑的设计与研究,经王老师推荐,决定博士就写萧山地区的农村住宅的自发性建造现象。

确立选题后,我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方式,挨家挨户敲门拜访农户,常常被农民怀疑成是搞传销的而被他们拒绝,农村的白天就剩下老人和小孩,他们对陌生人很警惕。后来经一个好心村民的指点,决定改为从上而下做工作,先找萧山城镇规划科负责人,再找村长,由村长带领着去找村民,工作开展才逐渐顺畅起来。

开题时我第一次对萧山当地的南沙镇、临浦镇等地展开考察,临浦村在钱塘江口附近,地势平坦,是以前填河造陆慢慢形成的,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逐渐有人到这里建造房子居住。萧山北部主要是养鱼的池塘,没有很集中的住宅,经济比较落后,新街镇发展苗木种植,当地百姓生活比较富裕。在调研中,我首先了解当地的地理边界,后研究当地的文化边界,再根据杭州规划的城市外环线找到了四个合适的研究村落。

萧山地区那些造型独特的民居出现也就几十年的历史,时间上特别短,但如果不被记录,这段历史可能很快就会被抹掉。当地的新乡土住宅风貌跟传统的坡屋顶、木结构民居有很大区别,也许传统的民居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百姓的生活需求,尽管从建筑师的角度来看,可能会觉得很丑,但这种建筑直面生活。 

通过研究,我发现当地民宅其实也经过了代际变化,最开始大家都只建一层,慢慢地发现不够用了,就开始建两层,这时候他们还不知道楼梯该往哪里放,先是放在走廊上,相当于把两个平房摞起来,在前面做一条走廊,这样的楼梯会把南面的光挡住,于是改为放在房子侧面,又会使宅基地变得很宽,而且离端头一侧的房间很远,也不好用,再想办法把楼梯塞在中间,一样占据面宽,后来他们找到设计院,花一点点钱买了一张CAD图纸,照着图纸盖。那些房子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房子布局和生活方式都更现代,看着更好,慢慢地就推广开来。当地政府甚至还推出了一本《户型设计图集》,发给老百姓,鼓励他们按照图集里的户型建造房子,此后,当地出现了一批“糖包屋”,也就是四坡屋面的建筑。

未来城市的集中化不可避免,北上广深会越来越集中,杭州作为一个二线城市,也会吸纳一部分人才,西北没有特别好的二线城市,未来肯定会走向衰败,东北也一样。《萧山自造》最早是叫《城郊地区的当代乡土住宅研究》,研究城郊带上的农村现状。城郊带上的很多村庄一旦经过合理设计就可以营造出低密度的、生态环境非常好的人居环境。

《萧山自造》从2011年我读博士开始准备,到2014年博士毕业才完成。

 

“糖包屋”是萧山农民对自身身份认识的物化表现

 

记者: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萧山地区出现了富有当地特色的民居?

段威:在读大学之前,我根本不知道建筑专业是做什么的,高考那年我考了584,没有被第一志愿录取,算是落榜了,我准备复读,当时出了一个高分保护政策,就把我调剂到浙江大学建筑系,因此学的建筑,可以说是上帝帮我选的专业。本科毕业后我通过点招成了清华大学王路教授的博士研究生,跟着王路老师做乡村建筑的研究与实践。

“新乡土”是近几年才火起来的,我记得在我做博士的时候,国家还没有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愁也是这几年才提出来的,2012年住建部推出《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研究工作,全中国都在提农村聚落。有一个说法说“中国的城市被外国人占领,所以中国的建筑师只能到农村去”,我很赞同。我在写《萧山自造》时大家提的最多的是城市化,还没有提城镇化,我觉得萧山之所以会呈现出今天这样的状态,主要得益于其内部有很强劲的动力。首先,借助杭州的力量,当地有很多小型企业,也有工业园区,很多外来人口在那里打工。当地百姓有的就在自己家里办厂,有的则把自家房子出租,还有的搞苗木种植,用很少的田地创造很高的产值。生活富足后,他们开始折腾自己的房子。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农村都会像萧山那样发展。

我觉得“新乡土建筑”实际上是建筑师看到一个新的现象之后再回过头去向它们学习的结果,更值得关注的不是建筑师如何去学习并建造一个建筑,而是了解和思考中国的农村人口将来要走向哪里。中国农村被忽略了很长时间,我们一说到农村,很自然地会有一种浪漫感,认为那里草长莺飞,风景优美,生活传统,低技化原生态。但这样的村子在全中国可能不到百分之一,大部分的村子既没有萧山的发达程度,也失去了草长莺飞的浪漫感觉,更多的是一个个没有人的,空心化的破败的状态,那才是真正的中国农村。

萧山隶属于杭州,基础设施完善,高速公路发达,当地农村很有活力,这种活力不是由城里人强加的,而是由内向外生发的,萧山与杭州的产业相互补充。萧山政府对土地让利,让农民活用土地,以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这种“懒政”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当地人觉得“糖包屋”最适合他们,足够表明他们的身份,而这种身份其实存在一定的错位,我管它叫“农民城市人”,是一种处于“农村人”和“城里人”之间的状态。一方面,他们使用着全球化的生产方式和建筑材料,另一方面,也是他们区别于城里人的一点,他们有土地,进可攻退可守,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造出了一个他们自己认为的农村现代化之后该呈现的景观。

如果这种房子换一个面貌,变成建筑师喜欢的文艺范儿,看起来就会像东京或首尔周边的农村:小的街道,很干净,一户一宅,每一户又各不相同。萧山当地有一个基督教堂,如果有建筑师介入,把它设计得品质高一些,材料用得再好一些,多花一点钱,应该会成为一个特别棒的场所。

我希望萧山这种极具特色的建筑能长久存活着,而不是被抹掉,即使要被抹掉,也至少能在纸上被看到。其实我觉得像萧山那种房子是时代潮流的产物,是应该被顺应的,而不是被抹除。

 

 

“糖包屋”

 

记者:从您参与的这些项目来看,您觉得在农村做项目有哪些难处?

段威:从读博士到现在,我一直都跟着王路老师做设计,最近的项目则位于金华兰溪,这些项目基本都会使用传统的建材:石头、木头、瓦片等,但它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宅。一旦有建筑师介入一个农村项目,一定会带来一些陌生化的东西,使用当地的材料,使房子建造更经济,与环境更融合,同时拥有更大的视野,更大的空间。我们的项目在造型上与传统建筑完全不同,但里面的场所体验感与传统建筑很像,有院落空间,有对景关系。

我最近还做了一个石家庄龙泉湖公园服务中心的设计,当地有一个村落叫井邢,我们在设计的时候虽然采用现代建筑的结构体系,但布局模仿着井邢村排布,把服务中心按功能打散,构建出几条街,沿着水边布置开来,让游人在其中也能体会到在老村子里游走的感觉,建筑本身则全都采用断桥铝等新建材,我们留下的是相同的空间感受,但带来了新的结构体系。

在我参与的项目中,目前建成的只有西溪湿地。本来按照我们的设计,整个西溪湿地的建筑能独立形成一个聚落,各个建筑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结,因此在每一栋建筑的屋面上预留了一个很好看的观景平台,但建筑卖给不同的人以后,他们都把平台密封以获得更大的使用面积,设计的意境一下子就消失了,没达到我们设计的效果。

在农村做项目,有一点特别要特别注意,有些村民在项目还没开始时就希望先把钱拿到手,急功近利,看不到长远的利益,导致项目无法推进。因此我们在做项目时基本不敢征求老百姓的意见,以免节外生枝。

 

记者:您怎么看待我国的建筑规范?是否适用于新乡土建筑项目?

段威:农村的房子不用报批,规范也没那么严,给设计师很大的自由度,比如李晓东设计的篱苑书屋和桥上书屋,这两个项目都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只能算是构筑物,但这个构筑物非常有活力,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突破了规范的限制。新乡土建筑作为一种介入手段,带有半违章性质,所以我觉得,如果把新乡土建筑当成一种更有前途、更吸引人也更有魅力的所在,不应该用某种风格加以限制。一旦变成某种风格固定下来,再按照国家的规范一层层去控制,最终出来的结果必然会非常拧巴。

比如我们在做的武宁项目,本来想用当地的传统材料,塑混结合,建一个具有南方山林佛寺感觉的建筑,我们把项目拿去报批,会被要求走节能计算、体型系数计算、绿色建筑指标等一系列程序,必须上保温,很多材料也不能用。在设计上很受限制,魅力就少了很多。新乡土建筑更多的是靠建筑师的设计经验达到主动节能效果,像传统学习,把墙做厚一点,建天井,这样既能发挥建筑师的想象力,也是最建筑的节能方式,比主动建筑更高级。

几千年来,中国老百姓都那么造房子,并没有那么多规范,既然要有规范,能不能再细化一些,高度定制化一些。我希望未来我们国家也能有重型木结构建筑规范,使之更适应现代建筑的多样化,而不是只有一套规范。

 

记者:您认为新乡土建筑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段威:在瑞士格劳宾登的卒姆托做了很多极富当地乡土气息的房子,很多建筑师都是从他那里学习如何做新乡土建筑设计的,包括我的导师王路教授。卒姆托可以说是搞新乡土建筑设计的鼻祖,很值得借鉴。

我觉得未来新乡土建筑在农村大有可为。尤其是在像萧山那样有条件的地方,是非常有机会的,但中国正在错失这个良机。在我国,对农村的改造主要以自上而下式的方式进行,大拆大建,没有摆脱从规划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模式。

当代社会,中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旦建筑师与农村碰撞出火花,农村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现在这个市场还没有被打开,农民对设计还没有很好的意识。我曾经有一个想法,希望邀请一百位建筑师为萧山设计100个各具特色的农民房方案,为当地人提供更有品质的房子。目前,萧山当地人不觉得设计是要购买的,尚未意识到设计会比大理石材更有价值,如果有一两个方案得到落实,农民对设计的固有观念和对设计师的态度就会转变,农村的面貌也会因此发生变化,就更接近美丽乡村了。

目前乡土建筑不可能成为建筑师的主要收入来源,由于项目太小,按面积收费的话没有多少钱,却需要设计师投入极高的精力,建筑师只能把农村项目当成作品在做,要当成产业的话,我们的经济必须达到日本那样的发达程度才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文章来源:畅言网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