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摸清了历史建筑的家底,总共380处。多乎哉?不多也,以济南的历史文化名城江湖地位而论。
摸清家底是好事,知道家底不怎么厚,就会更加珍惜,而且大家都知道了380这个数字,以后若是变少了,大约就会有人问个为什么。
建筑被认为是凝固的音符,建筑师也被梁思成先生说成是“文化的记录者”与“历史之反照镜”。历史建筑更是韵味幽长,虽耸立无语,但向我们诉说着过往的故事。它们的别致之处就在于:在岁月的长河中长久矗立着,联系着过去、现在与未来。
于是乎,当老火车站等历史建筑被拆除时,当高都司巷等老街巷变得面目全非时,就传来了长长的叹息,哀历史被切割,叹音符之零乱。
叹息之外,在夜深人静的晚上,人们有时也禁不住反思:没什么文化的建筑何以遍布于我们的各个城市?这个时代的文化在建筑上的体现是什么?如果不能创造出好的音符,那是不是就该把已有的好音符先传承好?
怎样才算是好的传承?前两天,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文涛到山东建筑大学调研时说,我们的城市建设不仅要向前看,还要回头看,高度重视城市的保护,认真考虑历史文化和城市基因的传承。
城市建设不是一拆了之,而是要正确处理“拆、改、留”的关系。善哉斯言,可为历史建筑保护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