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林业挑战:增6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
2011/06/10264
作者:佚名
导读:今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森林年。刚刚过去的“6·5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 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做出了到2020年我国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
今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森林年。刚刚过去的“6·5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
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做出了到2020年我国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的庄严承诺。
在今年的“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森林蓄积量要增加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要达到21.66%。这对中国林业来说,是“十二五”两项最重要的约束性指标。
摆在人们面前的形势是严峻的。
“我国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问题十分突出的国家。”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日前在全国绿化委员会全体会议上说。
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3,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7,沙化土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近1/5,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以上,90%左右的可利用草原不同程度地在退化。
由中国科学院、长江水利委员会、国家林业局等单位发布的《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9》也显示,长江水患的根源在于森林覆盖率下降,而目前这种局面尚未改观。
多种问题交织
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森林是一座绿色“水库”,具有巨大的蓄水功能;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吸碳器,科学研究表明,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量,平均能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森林也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陆地生态系统一半以上的碳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
“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森林蓄积量要增加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要达到21.66%两项约束性指标。单就数字上看,森林蓄积量从目前的137亿立方米,增加到143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从目前的20.36%增加到21.66%,变化并不大。
但在国家林业局原副局长李育材看来,“非常不容易”。他对记者说,“这相当于5年增长1.3个百分点,任务非常艰巨。”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印红也对记者表示,“要进一步增加森林覆盖率、提高森林蓄积量,当前还面临一些困难。”她解释说,一方面是森林资源质量、造林种苗质量亟待改进提高。我国现有林中,中幼龄林比例依然较大。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8%。珍贵阔叶树种的优质壮苗、大规格苗木供不应求,难以满足造林需要。一些地区追求近期经济效益,过多地使用杉木、马尾松等速生树种造林,林分单一。
另一方面,林地保护管理压力和营造林难度越来越大。有林地转为非林地的面积依然很大,征占用林地有所增加,局部地区乱垦滥占林地问题严重。我国现有宜林地质量好的仅占13%,质量差的占52%;全国宜林地60%分布在内蒙古及三北、南方石漠化及干热河谷等地区,立地条件差,造林成本高,成果巩固难。
长江防护林工程是国家为改善长江上中游区域生态环境而实施的一项全局性的防护林体系建设项目,也是我国最早开展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之一。但目前长江防护林工程面临的问题也非常多,包括林分结构不合理。
据国家林业局有关专家介绍,这项工程建设以完成规划任务,消灭大面积荒山荒地为主要目标,很多地方在整地方式、造林方式和树种的选择中,沿用过去营造用材林的方法,较少考虑生态效益最大化的需求。
由于造林结构不合理,普遍存在针叶林多、阔叶林少,纯林多、混交林少,中幼林多、成熟林少,单层林多、复层林少的“四多四少”现象,没有实现乔灌草结合、多层次、多树种混交,这样的林分抵御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的能力十分脆弱,森林生态系统不稳定。2008年,重庆云阳1.05万公顷长江防护林全部为重度灾情,林木死亡面积达73公顷。
国家林业局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森林资源质量不高。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85.88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8%,平均胸径仅13.3厘米,人工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仅49.01立方米;而2004年至2008年间,林地转为非林地面积377万公顷,个别地方毁林开垦屡禁不止。
这意味着,一些地区所谓的森林,其实与真正“森林”并非一个量级,远远不及国际公认的“森林是由树木为主体所组成的地表生物群落”的定义。
严格地说,这些地区的森林不过是由单一树种的人工林组成的树林,其涵养水源、固碳和保持水土的作用也大打折扣。
在造林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也不能忽视,那就是投资浪费。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表示,其实在林业的投资结构中,国家财政的投资是比较高的,接近50%。这就更需要加强资金管理。
构建十大国土生态安全屏障
据记者了解,为了确保完成“十二五”林业两项约束性指标,国家已经确定,未来五年,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我国将加快构建十大国土生态安全屏障。
这十大国土生态安全屏障包括:东北森林屏障、北方防风固沙屏障、东部沿海防护林屏障、西部高原生态屏障、长江流域生态屏障、黄河流域生态屏障、珠江流域生态屏障、中小河流及库区生态屏障、平原农区生态屏障和城市森林生态屏障。
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表示,十大国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范围覆盖全国主要的生态重点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建设内容包括森林、湿地、荒漠、城市等主要生态系统,构成了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基本框架。
记者注意到,继去年国家林业局与重庆市共同启动了耗资百亿元的“森林重庆”项目之后,近来,国家林业局密集与各省市签署协议,细化分解和落实“十二五”林业两项约束性指标任务。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建龙对此表示,下一步将分别编制国家、省、县三个层次的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并与同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同时将落实地方各级政府林地保护利用目标责任制。
不过,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生态系统服务与管理战略”课题组中方组长陈宜瑜院士看来,中国增加森林面积的空间并不大。他说,目前全国仅有11%的未利用地尚有转变为森林、草地或湿地的可能,但这些地方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改造不仅需要巨额投资,困难很大,而且还可能会威胁野生动物的生存。
陈宜瑜认为,我国森林、草地与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必须尽快实现从“以增加面积为主”向以“提高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为主”的战略转变。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