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曝光了达芬奇天价家具“洋品牌”身份被指造假,引起了社会各界、消费者以及媒体的广泛关注。除了商家本身缺少基本的商业诚信的底限外,消费者或多或少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如今,消费者在进行消费购买行为时,除了考虑产品的品质、价格、服务等因素外,品牌已经成为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但是,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知,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误区,让一些不良商家钻了空子。
让我们从国人的消费心理的角度来做一下如下分析:
消费心理误区之一:“品牌的就是好的”
品牌的作用之一就是“识别产品或服务”。在消费者的眼里,认为“品牌”等同于“好东西”,“品牌”的产品就是“好”的产品。消费者已经把品牌作为质量和信誉的保证。品牌,理所应当是好的产品。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很多品牌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很多品牌频频爆出质量、安全、服务以及诚信等等一系列,不时会让消费者揪心,商家自己也纠结。
消费心理误区之二:“洋品牌就是好品牌”
中国人向来就有崇洋媚外的心理,认为洋品牌就是好品牌,外国货就是比中国货强。有些消费者往往也都是一概而论,把国货一棒子打死。以买洋品牌为荣,认为这样才能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甚至有些大型的商场还不允许国货进场。这些都是由于这种错误的观念在作崇,值得我们深思。
消费心理误区之三:“外国名字就是洋品牌”
虽然很多企业都知道了做品牌的重要性,也开始着手来把品牌当回事。起个外国名字来傍大款,就是典型的急功近利的表现之一。在塑造品牌三度之一的知名度上,通过这种方式来让消费者展开模糊的品牌联想,实质上是在考验消费者的智商,但总有人会不明是非。很多企业除了在品牌命名上下功夫之外,还通过一些宣传来强调其再某个国家的纯正血统,希望藉此来提升品牌的地位。其实不然,正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做品牌还得一口饭一口饭的来吃。仔细想想,一口就想吃成个胖子的结果,大家心里也都有数。
消费心理误区之四:“贵的就是好的”
只买贵的,不差钱。这是很多消费者在进行购买行为时的心理。他们认为贵的一定是好的。拥有和使用贵的产品,就代表自己的身份比别人高,可以借机显示和提高的地位。这其实是爱慕虚荣的心理在作怪。当然,中国不乏有钱人,在追求高品位生活的同时,消费也追求档次。但这也不能以偏概全,很多的便宜的产品其实也不错,价廉物美的产品才是老百姓需要的真正实惠。
中国人的消费观念需要改变,对品牌的理解也需要正确的认知。我们不能盲目地追求洋品牌,更应该多给国货更多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