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透过2014年我国预算报告看问题:民生更重要

2014/03/072418 作者:佚名
导读:今年,我国正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所以说2014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有专家透过政府相关网站公布的2014年预算报告分析认为2014年我国财政资金将会更多用于民生……
       今年,我国正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所以说2014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而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来源就是财政,有专家透过政府相关网站公布的2014年预算报告来看问题,分析问题,认为2014年我国财政资金将会更多用于民生,民生显得更重要些。

       通过分析我国2014年预算报告探究出三大两点,详见下文所示:



 
  亮点一:突出财税改革“重头戏”,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曾志权作为一名从事财政工作30多年的“老财政”,他表示:今年预算报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谈改革,确实令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特别是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目标,一项一项地分解转化为具体的工作安排,这为全面深化改革开了个好头。

  曾志权还说:“整个报告,文风朴实,语言精练,数据清晰,层次合理,脉络清楚,让人一目了然。报告体例更加直观,更便于代表全面了解与审议。”

  预算报告是国家的“账本”,但在报告今年中央和地方的预算草案时,并没有一上来就忙着 “算账”,而是用了相当大的篇幅,专门介绍了2014年财税改革工作重点和财税政策,从预算管理制度、税收制度和财政体制三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并对支出预算和政策进行了重点说明。
  比如,财政如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推进城镇化,完善医药卫生和社会保障制度,推进教育科技文化改革发展等,预算报告对这些重点政策都作了详细解释。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认为:不但要让公众知道财政收了多少钱、花了多少钱,还要让公众了解财政收入是怎么收上来的,支出政策和支出重点是什么。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强透明度,让社会各界对预算和财政政策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亮点二:四大预算统筹财力,更多调入公共财政

  白景明表示:今年在收入预算上有两大看点,一是弱化对收入预算的考核;二是首次完整报告政府预算,全口径接受人大监督。

  白景明说,依法征税,该收多少就收多少,可以有效避免因“过头税”加重企业负担,更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特别是在当前实体经济面临困难较多、经营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这项重大的机制变化非常及时。

  也有人担心,如果税收该收多少收多少,国家财力不够怎么办?解决办法在预算报告中也提到了,就是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也就是说,预算不需要一年一平衡,通过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实现跨年度平衡。这样做的好处,是对一些重大项目可以有更长远的考虑,而不是政策一年一定,更好地体现政策的前瞻性和财政可持续性。

  四大预算完整“亮相”接受监督,同时加大预算之间的财力统筹,是预算报告的另一大看点。报告明确了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支出范围和重点,并加强统筹协调,避免交叉重复。

  白景明分析表示:统筹财力,将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收入预算中的资金,更多地调入公共财政预算,用于保障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与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这一改革着眼点,就是在现有财力的基础上,怎么把钱花得更有效益,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

  在统筹财力的同时,进一步盘活财政存量资金,腾出资金重点用于农业、教育、社会保障、卫生、大气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支出。

  亮点三 优化支出结构,重点支出据实安排不“填空”

  根据预算报告,2014年,预计我国全国公共财政收入13.95万亿元,增长8%;全国公共财政支出拟安排15.3万亿元,增长9.5%;财政赤字拟安排1.35万亿元,赤字率为2.1%左右。这样一个安排,主要是出于什么考虑?

  曾志权表示:收支安排更加科学、合理、务实,体现了稳妥合理和积极而为的原则。支出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稳增长、惠民生、调结构等重点支出得到保障;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可以保持一定的刺激力度;同时赤字率保持不变,体现了宏观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有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财政平稳运行。

  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方面,报告明确提出,要厉行勤俭节约,严控“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编制预算时据实安排重点支出,不再采取先确定支出总额再填项目的办法。

  同时,进一步优化转移支付结构,重点增加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严格控制新增项目和资金规模,建立健全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将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由2013年的220个减少到150个左右。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文章来源:info.zjtcn.com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