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专访张锦秋:建筑不应是没人气的“舞台布景”

2017/05/195310 作者:佚名
导读:在当代中国,你很少能够看到一个建筑师的名字与一座城市紧密相连。而人们却说,她之于古城西安的意义,就像梁思成之于北京城,安东尼奥•高迪之于巴萨罗那,瓦尔特•格罗皮乌斯之于魏玛。

在当代中国,你很少能够看到一个建筑师的名字与一座城市紧密相连。而人们却说,她之于古城西安的意义,就像梁思成之于北京城,安东尼奥·高迪之于巴萨罗那,瓦尔特·格罗皮乌斯之于魏玛。

她就是梁思成的弟子、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历史上第一位获奖女性——张锦秋。

近日,在西安,记者专访这位年过八旬的建筑大家时,她语重心长地说:“要理解环境,保护环境,这样才不至于建出没人气的‘舞台布景’。”

 

Q1:在当代中国,很少能够看到一个建筑师的名字与一座城市紧密相连。但您的作品却成为西安的一张张名片、一座座地标。“唐风汉韵”是您作品的一个标识,是这片土地成就了这个风格吗? 

张锦秋:建筑是一个地域在历史发展中留下的印记。在我的观念里,建筑师到了一个城市肯定要“接地气”,要与这个城市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会人文相结合。 

西安是古都,从西周、秦,到隋、唐,先后有13个朝代在这里建都。我做的很多工程都和历史有关,和汉唐有关,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有了“唐风汉韵”。

Q2:您做的很多建筑,都和传统有关,都是向历史致敬。但现在有些建筑师更多地眼光向外看,紧跟所谓的国际潮流,对传统知之甚少,甚至不屑去了解。

张锦秋:人是有历史、有情感的,无论西方还是中国,古代还是近代,历史以及历史积淀下来的传统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常常说,建筑师应该学习更多的建筑历史,只有知道来龙去脉,才能站在历史的高度。不懂建筑历史,你就没有独立的判断,这阵子兴什么主义,那阵子追什么流派,总在跟风,太肤浅了。

传统不能丢,但在不同建筑中,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手段也是多元的。就拿我在西安的第一件作品华清池大门说吧,华清池以唐代故事知名,这个大门我想总不能设计成一个普普通通的公园大门吧,还是要用形象反映历史特色。我就赶紧找资料,学习唐代建筑,所以方案基本上是唐代风格,大家还挺喜欢;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设计唐华宾馆,要与大雁塔相协调,自然设计成了“唐风”;后来设计曲江宾馆,建筑是完全现代的,但我尝试在布局和园林绿化上借鉴中式园林的手法。建成后,大家也挺喜欢。
  

Q3:梁思成先生把建筑分为四等:“一是中而新,二是西而新,三是中而古,四是西而古”。您的不少作品被评价为开创了中国建筑的“新唐风”时代,是否也是对梁先生所说的“中而新”的探索和追求?

张锦秋:“新唐风”的提法,最早是在吴良镛先生为我的《从传统走向未来》一书所作的序言里出现的,后来就被广为引用了。其实并不能把我的设计都概括为“新唐风”,有许多项目与“唐”没有关系。但我这种设计思想基本上也是沿着梁先生“中而新”的方向走下来的。

传统怎样与现代相结合,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同的建筑师基于不同的条件和艺术灵感,有不同的方法。建筑界往往因为喜欢一个路子,而去批判别的路子,我是不赞成的。对于传统和现代结合的有益探索我都支持,路子越多越好。
  

Q4:建筑,大到可以承载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小到与我们每个人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建筑的本质?

张锦秋:我们不能片面地谈论建筑,也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建筑——好像水平很高似的,其实是概括不了的。

对建筑本质的理解,我有四个方面的总结:

首先,建筑是百姓生存的基本空间。盖房子是做什么用的?功能是第一位的。建筑的基本功能是要解决人们衣食住行和事业发展的需求。

其次,建筑是执政者的历史舞台。建筑从客观上反应了时代。一个地方要建设,要兴造建筑,执政者不可能不管,关键是看怎么管,是从所谓的“政绩”出发,还是从老百姓的实际需求和审美规律出发。你做得好不好,建筑立在那儿,世人自有评说。 

另外,建筑是石头的书,这是指建筑的历史价值;建筑还是凝固的音乐,说的是建筑的艺术价值。 

对于建筑的理解,我就是这四句话,并且,这四句话要放在一起才是对建筑的全面理解。同样的,评价一个建筑也应该从这四个方面来看。
  

Q5: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建筑有一种趋势,就是不断追求建筑高度和千奇百怪的城市地标,似乎哪里建了越高越独特的建筑,就越了不起。您怎么看?

张锦秋:现在的建筑思潮太注重形式了。讨论创新,说来说去还是在说形式,似乎就是要追求一个大家过去没有见过的、吸引眼球的建筑。建筑设计完全变成了形式的炒作,这不是健康的发展。

一个建筑能不能成为城市地标,并不取决于它的高度,也不取决于它是不是足够新奇; 而是看大家是不是认同它,是不是增加了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有口皆碑的建筑,自然会成为这座城市的地标。
  

Q6:今天我们讨论建筑创新,但怎样才是创新的合理路径? 

张锦秋:首先是功能创新,建筑的形式要反映内容。一个建筑首先要重视它的物质功能,不能什么都还没有考虑,一上来就说“我要搞个什么风格”。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比方说,过去办公室一两个人一间,大家很安静地在里面办公;现在很多单位的工作方式不同了,需要敞开的大空间。设计办公建筑,就要考虑现在的需求,甚至超前一点。

在功能创新的同时,必然是技术上的创新。拿建筑材料来说,过去我们盖房子都是用砖墙承重,现在看来砖墙的抗震性能不好,施工落后,而且不环保。所以我们要更多地采用大型的预制构件或者钢结构。建筑师要在建筑的材料、结构、能源、施工手段上不断创新,不能避开这些难题。

如果功能和手段创新了,那么肯定会出现新的形式。新的形式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根据新的功能需要、新的技术手段进行创新后出现的。

Q7: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安修建钟鼓楼广场,您当时就提出,钟鼓楼广场应该建成市民广场,还可以在钟鼓楼地下开发商业空间以解决拆迁和绿化费用。虽然当时“城市设计”的概念在我国还没有普及,但实际上,您的设计已经在实践着“城市设计”的理念。这样的理念是怎样形成的?

张锦秋:很多时候,建筑师只要拿着委托方给的红线图,在划定的地块里造房子就可以了;后来项目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我慢慢发现,建筑对它周边的环境,甚至对整个城市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

在城市设计上,建筑师可以采用的手段比规划师还多。所以我认为,建筑师的视点应该再高一些,要有全局观——你来看看这个城市的这一片应该是什么样的,要怎么把每个关系处理好。
  

Q8:从建筑师到城市设计师,需要哪些观念上和技术上的突破?

张锦秋:从我进行大雁塔周边建筑设计开始,逐渐形成了一个观念:建筑师要“理解环境,保护环境,创造环境”。

所谓“理解环境”,就是要把环境吃透,这是首要的。不能一上来就开始创造了:“我要在这儿搞个圆的、那儿搞个马鞍形的,搞这搞那……”,这样造出来的建筑绝对是“驴唇不对马嘴”的。

在理解环境后,就要考虑是否保护和如何保护环境。无论是自然生态的还是历史人文的,你要看看这个环境里是否有值得保护的元素。如果有,就要有意识地保护它们。

最后,在理解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创造环境,要创造一个原来在这里没有的新的环境。

我在钟鼓楼广场的设计中对这一点就深有感触。我们先仔细考察了钟楼鼓楼的周边环境;然后决定要从古迹安全和城市空间艺术上保护好这两座明代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不让其他建筑破坏它们的通视线,所有施工都要达到文物保护的要求。原有的名牌老店也得保留下来。在创造环境方面,在市中心要给老百姓创造一块休闲的绿地,还要解决这里交通混杂的问题,能否开发现代化地下商城,不仅解决资金问题,还为古城带来勃勃生机……所有这些都是我们要考虑的,而不是说我是搞建筑的就只管建筑,其他的你们搞规划的人来做。

一个城市的和谐有赖于建筑的和谐,建筑和谐有两个层次,首先要“和而不同”,而后达到“唱和相应”。现在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的工作者都应该适当了解一下这些理论。
  

Q9:在您看来,这些都是一个建筑师的“分内事”。可还是有很多建筑师把这当成自己的“分外事”。

张锦秋:我觉得建筑师应该有社会责任感。建筑师既是工程技术人员,也是艺术家,但他从事的工作就是服务性的。他应该有一种观念——不能把建筑当作是个人的作品,这跟画家和雕塑家是不一样的。
  

Q10:近年来,建筑设计的目光渐渐从城市转向了农村。一些青年建筑师将大量心思投在了乡村,但也引起了“设计能否改变乡村”的讨论。您是怎么看的?

张锦秋:我在外考察或者旅游的时候,很喜欢看当地的古村落,到广西看桂北民居、到贵州看苗寨……这些建筑往往因山就势、就地取材,又实用又美观。我欣赏得不得了:这些“没有建筑师的建筑”怎么这么好啊!

可是现在,怎么一些建筑师一到农村搞设计,这个建筑就难看得呀。不管在北方还是南方都有这个问题,新建的房子就像“夹生饭”一样,跟环境也结合不好,造型也不美观,材料也不地方化。所以有人说:“建筑师只会设计城市的房子,不会设计农村的房子。”

可事实真是如此吗?我看未必。是因为没有找对合适的路子。
  

Q11:在您看来,什么才是合适的路子?

张锦秋:还是要回到城镇化的目标上。

过去我们说“城市化”,现在叫“城镇化”。解决农村人口的转化,并不是让农民都搬到城市里来住。这是发展思路上的重大转变。我们是一个农业国家,广大农民何去何从,要因地制宜,进行多模式、多元化的探索。这就需要大量的规划设计人员关注农村、关心农村、深入农村。设计师要考虑的首先应该是人的城镇化,不管是一条古街道,还是一个村、一个镇,首先要考虑的一定不是风格问题,而是要解决在这儿生活的老百姓的实际问题,依照当地居民的谋生方式、经济来源,提供必要的条件。我觉得这是乡村设计基本的职能。

其次,就是要做到我说的“理解环境、保护环境、创造环境”。要深入当地进行广泛的调研,把环境吃透;该保护的保护起来,该传承的传承下去;在这些基础上创造就业创业的环境、创造优美的住宅环境,这样才不至于建出来的是一个没有人气的“舞台布景”。
  

Q12:有些人认为,房子造好了自然会有人来。其实不然,这种想法忽视了“人”这个最重要的因素。

张锦秋:对。所以我说,要把乡村设计好,建筑师要不忘初心。跑到那儿用我们的设计去画山水画,这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另外,我还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打着建设特色小镇的旗号,变相地搞豪宅建设。有的城市里不好搞别墅,开发商就到农村搞别墅,既有宫廷建筑的奢华,又有苏州园林的优雅,豪华轿车进进出出。我认为,这绝对不是正确的方向。别把特色小镇建设搞成开发高档商业住宅的市场,关键是要解决农民大众的生活问题!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