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完完全全由“中国设计、中国推动、中国构建、中国主导”、注定被载入史册的会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论坛落幕一月有余,而其影响何其深远,有人用“中国即将发生的46个重大变化”来表述。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4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各国合作意愿日益增强、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合作层次不断提升,拉动各国经济增长、促进产业合作和技术传播,给各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2014~2016年,中国同沿线国家的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对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中国企业在20多个国家建设了56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为有关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沿线国家的产品、技术、服务、资本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中国制造”、“中国建设”、“中国服务”受到越来越多沿线国家的欢迎。“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深入人心,“朋友圈”越来越大。
作为受益“一带一路”战略最大的行业之一,未来,建筑业的变化将令人耳目一新。
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的“一带一路”战略,其中,与建筑业关联最大的是“设施联通”。从建筑业企业的角度来看,目前,行业最大的变化是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超越房建,成为了最大的市场。除了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外,仅亚洲地区,未来10年每年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就有8000亿美元,建筑业蓬勃发展的未来可期。
在基础设施建设唱“主角”的背景下,建筑业全面转型已成为当务之急。由粗放型发展向精细化发展转型、由施工总承包向工程总承包转型、由单纯以施工为主业的企业向国际型工程承包商转型……建筑业核心竞争力打造的内在要求,在呼唤全行业行动起来,在改革转型中做大做强,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大战略。
让企业“海外梦”怒放丝路
忆往昔,驼铃声醉、浪涛激越;抚今朝,群贤毕至、共襄盛举。回想5月的北京,碧空如洗、旌旗纷飞、炫彩多姿,“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这里圆满闭幕。
习近平主席强调,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这是中国的倡议、中国的承诺,也必将成为“一带一路”务实合作的重要指引,给参与国带来重要的发展机遇和切实利益。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实施载体,建筑业企业如何作出应有的贡献、实现快速发展,是每一位建筑业同仁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要顺势而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4年来丰硕的成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利益,具有广阔前景。此次论坛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达成了多个项目初步合作意向,提出了一系列合作举措。企业要紧跟国家政策导向,积极发挥全产业链优势,增强配置全球资源、经营全球市场的意识和能力,扩大海外市场空间和营运规模,全方位、立体化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力争在国际化竞争中取得领先优势、长足发展,助力国家“朋友圈”做大做强。
坚守“一带一路”建设要立足基点。习近平主席强调,“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要继续把互联互通作为重点,以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为引领。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是人见人爱、人争人抢的“香饽饽”,企业须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进取的精神去争取。企业应坚持“一切围绕于项目建设、一切服务于项目质量、一切服从于项目安全、一切衡量于项目口碑”的建设理念,创新适用不同国别的国际合作模式和融资体系,融合国内外的项目操盘经验,打造精品项目、百年工程,擦亮企业项目建设、海外发展的国际品牌,努力把政策优势变为项目优势、把项目优势变为发展优势。
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要互利共赢。计利当计天下利。“一带一路”建设是国家新时期扩大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也是繁荣世界经济、互利共赢的“中国方案”。这要求企业不仅要“走出去”,还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真正“融进去”,把自身发展与项目所在国家的繁荣、人民的需求相结合,与其构建发展共同体。只有如此,企业利益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障。特别是在海外拓展中,企业应大力推行属地化战略,为当地人创造就业机会,逐步提高当地用工比率和人员收入,注重当地人才的培养,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同时,要大力推行绿色文明施工,保护当地环境,既要为当地创造“金山”,也要留下青山。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展望“一带一路”建设,道路广阔、前景灿烂,让企业的“海外梦”与“中国梦”、沿线各国人民的“发展梦”相互激荡,必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深化产能合作 服务“一带一路”
9天签约3个项目,斩获150亿元合同额。“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闭幕后,中国铁建海外订单纷至沓来。常言道:“功夫在诗外”,伴随着“大海外”战略的铿锵足音,中国铁建海外市场经营一路郁郁葱葱:从“借船出海”到“造船拓海”,手握159个在建项目、170亿美元的合同额;从“单打独斗”到“强强联手”,全产业链协作共赢的“亚吉模式”正成为国际产能合作的典范。以此为契机,中国铁建“走出去”的步伐越发坚定、稳健、有力。
发展是多维的,更是系统的。从整个基建行业发展态势来看,尤其是在对标国外优秀建筑施工企业的过程中、在国际产能合作方面,我们还须在体制机制、合作方式、技术标准兼容等着力点上进一步提升能力和水平。当下,企业尤须保持“日拱一卒”的恒心与韧劲,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推进共建共享、共生共赢,使各项工作落地开花。
优化产能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是产能合作的龙头,肩负着引领和带动富足产能、优势产业“联合出海”的重任。企业要以工程总承包为切入点,带动设计咨询、工程施工、装备制造、运营管理等全方位技术、设备和标准“走出去”,巩固提升企业在产业链、业务链中的地位。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运营一体化进程。在国际产能合作的视野下,重新审视产能资源优化、要素配置、市场开发等环节,稳妥开展海外并购重组、投资管理、矿产开发等业务,实现“汗水建造”向“智慧创造”的价值嬗变。
推进产融结合。据初步估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建投资总规模达6万亿美元。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增长空间,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资金缺口,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周期长、回报低、融资难等固有问题也将更加凸显。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对接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把发挥外部资金、资信优势与内部技术、人才优势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实践“工程承包+融资”、“工程承包+融资+运营”等合作方式,推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速落地。还要以“联合投标、股权投资、混合产权”等更加灵活的模式,焕发携手联建的活力,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融格局。
培育产能市场。“一带一路”涉及国家地区众多,经济发展程度多样,地缘政治环境迥异,技术标准、法律体系不一,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不言而喻。客观的环境要求企业必须不断积蓄市场分析、投融资管理以及国际项目管理运营经验,特别注重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金融机构,以及国内同行“联合出海”,促进优质产能市场深度发育。要靠属地化战略“走进去”、“融进去”,强化与当地优秀企业竞合共赢,打造利益共同体,注重发挥境外经贸合作区集聚效应,推进优势产能与当地市场深度融合。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唯有把产能合作“互利双赢”的发展理念秉持于心、笃行于实,我们才能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