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 杨贵庆
为配合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上海2040战略专题系列研讨会”进入第7场,本次的主题是“社区发展与宜居城市”。与会专家提出,宜居城市的评价标准包括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利度、公共安全度、综合评价否定条件等七个方面;要实现宜居城市,得先从社区规划开始。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杨贵庆指出,城镇化进程越来越快,城市所需要的功能越来越多,要实现宜居生活,不可能“撒胡椒面”,必须得“精准投资”。放到规划上,就是要进行社区规划。
社区规划在我国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杨贵庆认为上海可以在新一轮总规编制中率先尝试,把社区规划作为一个法定规划层次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单元,这也是社会治理的创新之举。他建议,公共资源应该更加精准地投入民生设施,政府要配置基本的公共设施,承担“托底”作用。这部分民生设施包括公共场地、文化体育、教育、公共福利、公共卫生、配套商业、居委会、社区中心等。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于海认为,互联网时代的社区与传统社区已经完全不同。比如大数据提倡的定制服务,其实是把每个人做成一个个案,精准投放服务,所以企业在 “最后一公里”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都希望把最好的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看起来这是“宜居”的表现,但缺点在于人与人之间不再有互动。基于此,于海认为好的社区规划能人走出去,适合人行。所谓 “适合人行”,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社区的空间布局、绿化硬件等适合人们外出行走,二是社区本身的功能设置也鼓励人们走出家门,与他人互动、分享。
世界500强企业、全球百大设计公司AECOM的资深总裁、全球资深规划师盖·派瑞更是直接将社区规划与人们的身体健康联系在一起,认为一个健康的社区能鼓励人们采取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说,在短短20年中,美国的肥胖率从低于14%上升到20%,部分州的比例甚至超过30%。这一变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他认为,理想的社区规划能够让人们想燃烧脂肪时,不是前往健身房,而是更愿意走出家门与周围的人交流,用社区里的行走消耗更多的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