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时评:导致“短命楼房”频现的真正原因在哪里

2014/11/051590 作者:佚名
导读:比较各地楼房,可以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房价高的地区,楼房质量无论从外观设计到内部装修,未必比房价低得多的地区好多少,甚至还不如。
       近年来,住宅楼倒塌:2009年8月4日,石家庄市一座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二层楼房倒塌;2012年12月16日,交付20余年的宁波市锦屏街道2幢楼倒塌;2013年3月28日,绍兴市越城区一幢四层楼的民房倒塌;2014年4月,浙江奉化只有20年历史的居民楼突然坍塌,等等。至于新建楼房漏水、隔音效果差等商品房质量纠纷更是不少,“房屋短命”的问题已经到了必须亡羊补牢的时候了。

绍兴市越城区一幢四层楼的民房倒塌

可是,要“补牢”必须先知道“亡羊”是从哪个篱笆缺口跑出去的。在日前的第六届中国房地产科学发展论坛上,有专家指出,“通过技术、理念等创新,加速推进产业化‘百年住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房屋质量问题,延长房屋寿命,提高住宅居住品质”。言下之意,现如今大面积发生的房屋质量问题首先是技术问题,只要通过“技术、理念等创新”就可以实现“百年住宅”。事情真像专家讲的这么简单吗?专家们担心的真是几十年前建的房子?在本身不具有多少技术含量的住宅建设领域,通过技术创新真的足以保证“百年住宅”吗?恐怕不是。

比较各地楼房,可以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房价高的地区,楼房质量无论从外观设计到内部装修,未必比房价低得多的地区好多少,甚至还不如。原因很简单,因为房价高往往不是高在设计和建安的成本上,而是高在地价上,在一些极端场合甚至有“面粉贵过面包”的。开发商总要赢利,地价太高了,只能在容积率、建安成本上面做手脚,结果当然会影响楼房质量。

地价问题既同开发商有关,又不受开发商控制,一定程度上,开发商及其开发的楼房还受地价波动之累。在央行超发货币,各地政府普遍依赖“土地财政”的情况下,大力刺激楼市,进而拉动地价上涨,成为近十多年各地政府“经营城市”的首要策略。但房价上涨过快,一旦形成泡沫又会危及中国经济安全,所以,国家必须进行干预。于是,在房地产业中形成了两股趋势的拉锯式对峙,一会“宏观调控”打压房价,一会“稳增长”刺激投资,中国房地产因此“蹦极”一般上蹿下跳,结果对楼房质量造成额外的巨大影响。

由于政策走向的影响,开发商在楼市上行时,拼命抓进度,“落袋为安”,在施工工艺上搞时间的“短斤缺两”,比如不管混凝土需要一定的凝结时间才能承受压力,连续浇筑,从而留下日后墙体开裂的隐患。在楼市下行时,为求保住不亏的底线,拼命压缩成本,在材料和人力上搞“短斤缺两”,什么钢筋拉细、水泥标号降低等手法层出不穷,最后造成的隐患更加严重。过去的楼市波动,将来很可能会以各种形式在楼房质量上反映出来,“短命”还只是其中之一。

要开发商不违规操作,唯有政府监管到位,可是因为土地财政压力过大,政府对开发商这只“奶牛”实在难以下手:没有赢利,开发商就没有收购土地的积极性,土地拍不出去,或者拍不出高价,财政难以为继。于是,为了保证开发商的利益,有关部门只好眼开眼闭,由着开发商小动作不断,甚至主动配合。近年来,各地一些市民购房后发现质量问题,与开发商交涉,有时难以得到当地政府和法院的支持,原因就在这里。至于个别贪腐官员勾结开发商,进行利益输送,给楼房造成重大质量隐患,对于此种情况,“技术解决”更是毫无用武之地了。

一些楼房质量有问题,并不等于所有楼房都有质量问题。市民希望自己的物业质量是可靠的,品牌开发商希望自己以前开发的楼房没有太大问题,政府则希望不要出现有问题的楼房,国家希望以后开发建造的楼房是安全的,而专家只能希望已经建好的那些质量不可靠的楼房,能依靠技术改进延长寿命。

 

中国建设行业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工程造价信息价、指导价、参考价,登录https://www.zjtcn.com查看更多……

文章来源:新闻晨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