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3年,APEC峰会重回中国。只不过,这次举办地是北京。
13年前,中国“入世”伊始,选择中国近代化象征的上海作为走向世界的舞台——至今人们仍记得当年黄浦江畔火树银花,唐装惊艳世界;而今,中国已成为亚太、乃至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选择在自己的首都招待八方来宾。
作为中国仅有的两个举办过APEC峰会的城市,北京和上海,在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大多数时间里一直是中国最重要、最受瞩目的两个城市。而两个城市之间的关系,也堪称跌宕起伏。
100年前,北京是没落的前清故都、一个已经远去时代的背影;上海则是风华正茂的“远东巴黎”、“梦想家的乐园”。50年前,北京是红色中国的首都,一举一动牵动着整个中国的神经、乃至远东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局势;上海虽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和名义上的经济中心,但在国家计划主导的重工业优先的经济进程中,实际上充其量只不过是中国最大的生活用品制造基地(不过,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初,北京的经济总量也仅仅只有上海的40%);20年前,北京尚在政治化的语境中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般探索市场经济时;上海的开放已经一骑绝尘,浦东开发正如火如荼;本世纪初,北京原计划的2000年奥运梦想破灭,上海则沐浴着APEC峰会的烟花灿烂……
如今,北京是中国的首都,经济总量直逼上海,且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风起云涌;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并被定义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但两个城市之间或明或暗的竞争,仍始终时隐时现。即便举办APEC峰会,也与京沪竞雄不无关系。
事实上,比较北京和上海,一直是一些“无聊”的人的流行行为。
当然,无聊归无聊。为何还是要比较,因为这两个中国顶级地区的差异实在太大了,又处于你追我赶的状态,怎能不比较?要知道,北京的经济模式基本能辐射到华北及北方,上海的经济模式能辐射到长三角甚至华东。因此,北京和上海的对比,堪称王牌对王牌,也对整个国内经济模式走向有着较大的影响。
所以现在我们也跟随潮流准备做一个对比:北京和上海,分别从10个维度来进行细致的比较。
应该说,撇开北京的首都定位之外,北京的背后是京津冀、甚至是不太发达的整个北方,上海的背后是长三角,从这个角度来说,上海模式已经完胜北京模式了。但是,在具体细分的10个维度里,北京又有很多领域是超过上海的。
1、政治:上海力挫首都北京
作为首都,北京的政治影响力在中国无可匹敌。但即便是在“文革”时期,上海都对中国的政局有着特殊影响力。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对比北京和上海的政治影响力就很有意思。
怎么比?很简单,就看下1990年之后,北京籍以及从北京市出去的政治要员与上海谁多?
1990年之后,中国经历过3个大的政经周期——江李(朱)时代、胡温时代、习李时代。这其中,江泽民、李鹏、朱镕基、习近平都在上海待过,而在北京待过的,各位可以看出,几无。从这个维度可见,上海的政治影响力是高于北京的。
如果比较下1990年之后的政治局常委的身份,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1990年后的十四届至十八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习近平、俞正声、江泽民、李鹏、乔石、朱镕基、吴邦国、黄菊、曾庆红等都在上海工作过,而且部分人士是长期工作。但是在北京市工作过的,只有贾庆林(当过北京市委书记)、王岐山(曾任北京市长)。
可见,上海的确出了很多政治人才,而且大部分都是在上海长期工作的人才。从这一点来说,上海政治影响力更大。
其实拓宽到整个长三角和环渤海,明显前者在京从政的人数多于后者,这与前者一向是中国政治和经济人才输出和供给基地,有莫大关系。
不过,在2006年的上海“社保案”之后,上海官场遭遇重大冲击,堪称造成干部断层。可以预期,近10年内,上海对中国政治难以再有过去20年那样特殊的影响力。不过,考虑到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城市、且行政管理一向以精细著称,仍不排除其作为高级官员摇篮的可能。#p#分页标题#e#
2、经济总量:上海高于北京,但差距逐渐缩小、甚至不排除被反超
京沪GDP对比图
经济总量,上海胜于北京。毕竟上世纪初期以来,上海一直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北京提自身定位时,也强调自己是政治、文化等中心,很少提自己是经济中心。
2013年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500.6亿元人民币;而同期2013年,上海市生产总值为21602.12亿,北京比上海整整少了2000亿元人民币。
但如果视线拉开看,改革开放元年的1978年,北京经济总量仅相当于上海的39.88%,但此后的30多年间,除1990至1994年间上海因浦东大开发,整体经济增速高于北京外,其他大多数时间,北京经济增速均高于或与上海基本持平。即便经济增速整体下滑的近一两年,北京增速也高于上海3个百分点左右。因此,北京与上海经济总量的差距逐渐缩小。2013年,北京GDP已达到上海的90.27%。如果两地分别保持2013年的经济增速,北京将在13年后赶超上海。
增长率对比
从人均GDP来看,以常住人口计算,北京已经超过上海。2013年北京人均GDP93213元,上海90765元。
3、经济开放度:整体不分伯仲,上海外资开放一直高于北京,但民资开放落下风
上海一直是近代中国对外开放的象征,上世纪初一度是整个远东最国际化、最现代化的城市。而作为首都,无论是在清朝,还是在共和国时期,北京的对外开放相对都较为谨慎。改革开放后,虽然北京是中国的对外交往中心,但在经济开放方面,无论是经济技术开发区还是自贸区这些开放举措(相应的外资利用、进出口总额),北京都落后于上海。
具体来看经济开放度的三个指标,一是对外资开放度;二是总部经济指数,三是对民资开放程度。尤其是第三点,特别重要。
就外资开放度而言,上海开放度明显好于北京,这个可以从历年的FDI数据看出来。比如2013年,北京FDI是85.2亿美元,上海则高达167.8亿美元,差不多是北京的2倍!截至2013年底,上海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510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超过了10%,外商投资企业对全市生产总值的贡献度达到21%;而北京累计实际吸收外资近800亿美元,仅及上海的一半。
外企总部经济方面,上海也明显高于北京。截至2013年末,在上海落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445家,投资性公司283家,外资研发中心366家;而北京累计设立的具有地区总部功能的外资企业共228家中,也仅相当于上海的一半。
但在第三点,对民资开放程度,则是北京高一些。北京诞生了诸如百度等一系列知名民企,显示了北京极强的民企创新发展氛围。但是上海几乎没有大型民企,尤其是科技类的较少,显示出上海在对待民企开放度上不如北京。
所以整体来说,经济开放度北京上海不分伯仲,上海输就输在民企发展氛围上。
4、国有经济比重:上海国资比重高于北京,但这不是好现象
国企比重,上海是目前国内国资总量和国资比例最高的省份。上海国资总额近10万亿元。从2008年到2012年,地方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量年均增长17.4%;2012年,上海市地方国企创造的生产总值、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缴纳各项税金占全市总量都超过了五分之一;2013年,上海国资全系统实现营业收入1.86万亿元,利润总额1003.50亿元。
从全国来看,上海地方国资占全国地方省市国资企业比重:资产总额占1/10,营业收入占1/8,净利润占1/5。可见上海国资是多么的强大。
与之相比,北京市属国资就弱小很多:截至去年底,北京市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25219.9亿元,只有上海的1/4。今年1至6月份,北京市属国有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4715.2亿元,同比增长10.2%,如果全年在此基础上翻番,也仅相当于上海去年国企营收的一半。
但是,国资比重高并非是好现象,这抑制了民企的发展。所以,上海民企较弱。#p#分页标题#e#
5、产业结构:北京明显优于上海
2013年上海现代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60%以上,大家要知道是刚刚超过60%,但是北京今年上半年现代服务业占GDP比重已达到79.1%!可见,就产业结构而言,同作为国际大都市,上海的产业结构仍然没有北京优化,且差距不小。
为何?因为北京的污染企业、重化工企业如首钢、燕山石化,基本都搬迁出去——这是无奈之举,毕竟北京要以环境为重。上海则不同,其以宝钢为主的钢铁行业和以金山石化为主的化工行业仍是重要支柱企业。这些行业的比重过大,自然就导致服务业比重相对较低。
此外,较之上海近10年来缺乏显著的产业增长亮点,北京近年来IT互联网、文创产业发展迅猛。在近年来如火如荼的互联网经济浪潮中,北京既崛起了百度这样的市值千亿美金级“第一军团”企业,也拥有360、小米、京东这些极有可能冲击“第一军团”的新巨头,并有海量创业公司做后备支撑;而上海基本上在这一轮互联网经济浪潮中失语。
但在金融产业,上海金融业增加值已经追平并略微超过北京。不过,考虑到金融业很难井喷式成长,以及上海近年来经济增速长乏力,上海仍需寻找培育新的支柱产业。
6.公司竞争力:北京完胜上海
无论是境内外上市公司总量、IPO申报企业数量,还是上市企业总市值、上市和IPO申报企业层次,北京均优于上海。虽然北京的上市企业中,央企占比较大,但以更能反映过去10年企业发展情况的IPO申报企业数量来看,北京对上海的优势也在持续扩大。并且北京有大批优质企业在境外上市、知名企业不断涌现,上海则相对沉寂很多,近十年诞生的新的知名企业寥寥无几。
具体而言,在民资领域,北京有百度等一系列高新技术产业,明显优于上海;在国资领域,北京有大量央企,同样优于上海;在外资领域,要看行业,诸如金融,上海优于北京,但其他诸如快消等行业,北京优于上海。整体而言,北京的公司竞争力优于上海。
7、人才吸引力:北京优于上海
吸引人才,分为吸引外国人和本国人群。
前者,上海明显优于北京,主要是上海自然和人文环境更合适老外,毕竟上海留有大量的外国元素和印记。尤其是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程度越来越高和北京空气质量越来越差,外资机构早期基于政策考虑在北京设立的分支机构,近年来选择北京的意向下降。
但是对本国人群,北京吸引力大于上海。由于北京是首都,中央相关单位和部委人才来自五湖四海,形成北京整体包容的氛围,因而对全国人都有吸引力,上海则对长三角人群吸引力更大些。
从产业角度来说,诸如影视、文化传媒产业、IT互联网产业等大部分都在北京,北京的人才吸引力远大于上海。上海尤其需要警惕的是,在IT互联网这样的新经济领域,无论是人才流动,还是技术、资本、理念交流,北京都与硅谷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上海在这一领域尚未显现出竞争力。
8、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北京与上海有很大差距
上海施政向以精细化著称,北京由于首要任务是服务中央,在对市民的公共服务上精力明显不足。因此,无论是城市网格化管理,还是城市交通、绿化;社区服务、公共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均等化,上海几乎都好于北京。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曾发布2010年中国城市公共服务指数,前三位的城市分别是深圳、上海和北京,也证明了这一点。
很多人开玩笑,北京这个城市大气磅礴,适合电视上看;上海婉约细致,适合走着看。从这个方面,就知道哪个城市公共服务比较好了。
9、城市发展环境:上海优于北京
就硬环境来说,上海的自然环境比北京好很多,道路建设和通勤速度均好于上海;地铁便利度和舒适度也好于北京;城市规划和细节注意程度也好于北京。在北京,即便高大上如国贸、三里屯、中关村、金融街,高楼背后就有很多脏乱差的阴暗角落。总之,北京“霾都”声名远播,城市规划建设遗留问题众多,硬件环境和气候明显难与上海比肩。
软环境领域,除了在政策便利度以及创新发展环境、多元文化包容性上,北京好于上海;其余诸如法制环境、契约精神、政府公共服务等,上海均好于北京。上海在软环境领域,更贴近市场,更有契约精神。所以整体来说,上海要优于北京。
10、城市文化(创新创业精神):北京优于上海
城市创新能力具体包括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的环境、创新的经济绩效等。北京在这几个方面的指标均居优于上海。尤其突出的是,北京是全国知识创造综合能力最强的地区,且遥遥领先于其它地区,上海的能力虽然也比较突出,但与北京相比,差距较大。
以科技创新为例,作为国家的重点扶持计划,武汉东湖、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是三大自主创新示范基地,主要是科技创新。我们来看看后两者的比较:
数据显示,2012年大中关村企业新增上市公司20家,上市公司总数达到223家,包括境内144家,境外79家,IPO融资额1900亿元。其中创业板上市公司达61家,占全国创业板上市企业总数的七分之一。而与此同时,大张江的数据和中关村差距太大了。
从创业活跃度来看,北京也秒杀上海——大量上海的天使、风投基金扎堆北京找项目,即可窥见一斑。
这是一个缩影,上海的创业创新精神输于北京。这也是为何上海本地基本上出不了大型企业的原因,更多出管理者。
总结:北京、上海都得学深圳
从上面十点可以看出,上海、北京各有4项优于对方,在经济开放度上形成平局,在国有经济比重方面上海虽优于北京,却是极有可能反而拖后腿的一项指标。因此,两者的竞争态势仍不相伯仲。
最后说一句题外话:北京和上海并不见得代表未来中国的竞争力,反而极有可能是深圳。深圳这个市场高度发达的地区,市场作用得到了相对充分的发挥,且改革传统强大,而北京和上海则是政经社会的典型体现。所以某种意义上讲,深圳代表着未来。这值得上海和北京反思、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