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史上最大的南水北调工程千亿投资从何来?

2014/11/171645 作者:佚名
导读:长江、黄河,两条中华母亲河,在祖国大地自西向东滚滚奔流,万古不息。千里调水,来之不易。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在即,中线一期总投资2013亿元,世纪工程千亿投资从何来?

穿黄隧洞工程入口

南来之水从穿黄隧洞工程出口涌出,在干渠中激起浪花。

长江、黄河,两条中华母亲河,在祖国大地自西向东滚滚奔流,万古不息。千里调水,来之不易。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在即,中线一期总投资2013亿元,世纪工程千亿投资从何来?

如今,长江流域的汉江水分流向北,在郑州黄河铁路大桥以西30公里处与黄河首次“握手”。江涛在黄河底下奔涌,与东流的黄河水构建出十字交叉的江河奇观,“江水不犯河水”,续写着人类改造自然的现代神话。

南岸奇观

11月9日下午3时,记者来到荥阳市王村镇李村,站在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南岸邙山上,看到在黄色的大地上,汉江水从明渠奔涌而来,清如碧玉。

穿黄工程南岸明渠犹如地峡。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渠顶海拔高160米,与丹江口水库目前的蓄水位相当,而渠底底板高程为106米,明渠下切深度有50多米,构成了中线罕见的人造大峡谷。由于下切太深,从渠顶到渠底板共建造了4级平台。

记者下到隧洞入口处时,更是感受到了这项工程的宏大和神奇。远远就能听到洞口传来的低沉的轰鸣,这是汉江之水进入隧洞发出的喧响。

中国水电11局技术员马龙正在指挥工人完成南岸尾工。他介绍,穿黄隧洞分为A、B两个平行的隧洞,两洞相距32米。两个隧洞设计流量265立方米每秒,加大流量350立方米每秒。这意味着隧洞能满足未来中线二期工程加大流量的要求。

穿黄工程监理刘庆说,黄河底部温度保持在14-16摄氏度,所以冬天江水穿隧时不会结冰。记者看到在洞口还有钢质拦污栅,刘庆说,拦污栅同样有拦冰作用。现场技术人员告诉记者,根据设计,隧洞每年有15~30天检修期,每3~5年还要安排30~60天大修。半年左右要放空隧洞的水检查一次。南岸建筑物中,有一个退水闸。维修时,启用退水闸和抽水系统,把水从洞内排到黄河或渠道里,排空时间为80小时。水排完后,汽车可以开进隧洞去维修、清淤等。

北岸惊涛

离开穿黄工程南岸,记者沿黄河公路大桥走到北岸出口。大自然神奇造化,仅一河之隔,南北地貌悬殊,南岸是六七十米高的邙山天堑,北岸是底平舒坦的沙土地。

南高北低的地势,使带着压力的江水在穿黄隧洞北岸出口自下而上垂直喷涌而出,发出了隆隆轰响,在渠道里掀起了1米多高的浪花。

从红漆标尺上可见,隧洞出口处的明渠渠底板高程为100米,原来隧洞入口、出口有6米的落差。

“别小看这6米落差。从南水北调中线渠首陶岔到北京共有100米的落差。这些落差都是宝贵的资源,全都用在了沿线的倒虹吸、渡槽等工程上,这样可以减少单体工程的成本与造价。”穿黄工程设计总工程师、来自长江设计院的符志远解释。

从一张图纸上,记者明白了江水是如何穿过黄河的。

穿黄工程主要建筑物包括:南岸连接明渠、南岸退水洞、南穿黄隧洞段和进口建筑物(含邙山隧洞)、主河槽穿黄隧洞段、出口建筑物、北岸连接明渠、北岸蟒河倒虹吸、北岸防护堤等,工程总长19.3公里。江水从南岸明渠进入邙山洞口,沿着缓斜坡下潜800米,从海拔106米高程跌到海拔70米左右的黄河底部平行隧道。平行隧道全长4250米,埋深30米,离黄河水最近处25米左右。江水通过黄河底部隧道后,经北岸出口段,从垂直竖井中喷涌而出,进入北岸输水明渠。

中线穿黄工程隧洞,单洞内径7米,“可以跑火车”,是国内首例用盾构方式穿越黄河的工程。

史上第一

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单项工程中,投资最大、难度最高、技术最复杂的工程,也是中线的控制性工程和咽喉工程。穿黄工程设计静态总投资30多亿元,堪称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的水利工程。

穿黄隧洞,由中铁隧道集团和湖北葛洲坝集团建设。在这里我们见到了湖北老乡、葛洲坝集团五公司技术员赵重阳。他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说,盾构机从北岸向南岸掘进,先向下掘进227.9米,再水平掘进4000多米长的黄河底部河槽段,最后向上爬坡掘进800米,在南岸邙山露出地面。穿黄工程建设历时8年,仅盾构机地下穿越就用了4年7个月,可见工程之复杂,技术难度之大!盾构机穿越地层有砂层、土层及砂土混合地层,地层中的砂粒、卵石、钙质结核等对盾构机刀具磨损非常严重,因此需要定期对刀具检查并进行维修。

符志远介绍,穿黄隧洞工程地处七度地震区,黄河游荡性河段。工程设计时,需要面对河床游荡、河槽深度冲淤、复杂地质条件、砂土地震液化、软土震陷、隧洞渗漏、大型超深竖井、长距离盾构隧洞施工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复杂地质条件下穿黄隧洞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

2005年9月27日穿黄工程开工的地方,为位于河南省温县境内的两口竖井。当时,建设者首先在这里开挖两个深达70多米、内径16.4米的竖井,竖井为大型圆筒结构,作为盾构机在河床下和地下掘进的起始点,掘进工程完工后,竖井内安装了管道又作为北岸出水口。#p#分页标题#e#

记者从这两个竖井口朝下张望,其深度令人晕眩—足有近20层楼高,巨大的江水撞击声从井底传出。偌大的竖井内,一多半空间被一个直径八九米的圆形输水钢管占据,钢管紧密连接着底部隧道,带压的江水从钢管里垂直上涌,受半月形钢制输水管出口的压制,发出了排山倒海般的轰响。

南来之水从穿黄隧洞工程出口涌出

穿黄隧洞工程北岸出口处的竖井

背景链接

“潜龙在渊”PK“飞龙在天”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初步设计,有渡槽与隧洞两套方案。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隧洞方案呢?

据介绍,自上世纪50年代提出南水北调工程,我国专家就开始了穿黄工程研究。在情况复杂多变的黄河“动土”,决策者慎之又慎。为确保穿黄工程万无一失,水利部指派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和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分别独立设计渡槽、隧洞两个方案,然后再让两个部门联合设计,并从两个方案中选出一个最佳方案。

人们用“飞龙在天”形容横跨黄河的渡槽方案,“潜龙在渊”则是对穿黄隧洞倒虹方案的形象描述。联合报告称,通过采取措施,隧洞可达到与地面结构相近的检修条件;隧洞位于地下,与地面结构相比,可免受温度、冰冻、大风、意外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耐久性好,检修维护相对简单,这对穿黄工程长期安全运行是十分有利的。采用渡槽,则可打造世界治水史上最为宏伟的人文景观,可以成为具有较高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最终,专家认为,从技术上看,无论是渡槽还是隧洞方案,都是可行的,并且工程造价也相当。

由于隧洞方案可避免与黄河河势、黄河规划的矛盾,而盾构法施工技术在国内外都有成功经验可借鉴,结合两岸渠线布置,最终采用了隧洞穿黄方案。

世纪工程千亿投资从何来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在即,有读者关心这个工程的投资情况。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一份数据显示:中线一期总投资2013亿元,包括主体工程投资1943亿元和丹江口水库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工程投资70亿元。

如此庞大的资金,从哪里来?

省南水北调办负责人告诉记者:南水北调工程具有公益性和经营性双重功能,资金筹集采取“多条腿走路”的方式,既有政府财政性资金投入,同时运用市场手段。《南水北调总体规划》最终确定了南水北调工程由中央预算内资金、南水北调工程基金和银行贷款三部分组成的筹集方案。

其中,1943亿元的主体工程投资中,中央投资占312.6亿元、南水北调工程基金占180.2亿元,银行贷款占407.2亿元、重大水利项目基金占1043亿元。

十年鏖战,十年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工期长、项目多、类型复杂,工程建设由国务院南水北调办承担,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法人既是工程建设的责任主体,工程建设的贷款主体,又是工程运营的管理者,负责工程的还贷任务。

除了银行支援,基金成为工程资金来源中重要的一部分,占总投资的一半以上。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由中央财政和受水区的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河南省共同承担,通过提高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等方式筹集。

千里调水,来之不易。待通水后,水价敲定,受益省市将实现“微利经营”,从而逐步“偿还贷款、补偿成本”。

 

中国建设行业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工程造价信息价、指导价、参考价,登录https://www.zjtcn.com查看更多……

文章来源:荆楚网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