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是个快乐的青年。”当阿里巴巴在纽约敲钟之后,国内绝大多数媒体以这首上世纪80年代的歌开题报道,中央级主流媒体亦未错过。
除了阿里上市成功创造了进行IPO公司中总体估值最大、初始筹资规模最大,创造一个世界首富、一个日本首富、最多千万富翁等七宗“最”之外,9月19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文章,以“向70亿人喊一声‘亲’”的荣耀,将阿里巴巴定义为中国模式的新代言者。
中国模式
“中国梦是由无数人的梦想组成的,但若在今天找一个代表,非阿里巴巴莫属。”《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文章《向70亿人喊一声“亲”》,毫不吝啬地赞扬阿里巴巴上市的价值意义。“从13亿人的淘宝之所,到世人瞩目的大公司,阿里巴巴带着一个中国的故事,走到了70亿人面前。无需紧张,亦无需恐惧,只需冲着所有人,一如既往地叫一声‘亲’,那些打动了中国的故事,必将打动世界。”
这篇文章作为配稿,所烘托的主稿《阿里巴巴上市,中国模式有了新代言者》,开篇便给予阿里巴巴一个定义,“阿里巴巴背后的中国模式,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独特路径,也是沿着这条路走来的年轻人、如今的互联网大佬的造梦模式。”
文章不仅直言阿里巴巴的模式代表互联网接下来的发展趋势,甚至说,“投资阿里就是投资中国模式。”套用电影《中国合伙人》里的台词,“是马云改变中国,还是中国改变马云”,得出结论,“中国与马云同处在一驾战车上”,“阿里巴巴的发达印证的是中国经济的崛起”,“它的上市也标志着又一家中国电商企业‘走出去’……显示着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家们,把自己定位为极具竞争力、在全球互联网市场中首屈一指的一群人”。
如此定义阿里巴巴的,远非一家。9月19日《中国日报》网刊发的文章《阿里上市是中国特色互联网发展模式的成功证明》,同样下此判断,并且做了进一步的升华,“阿里巴巴的庞大上市规模已经证明,亚洲技术创新已不容忽视。阿里巴巴将西方已有的商业模式本地化后建立了庞大的电商帝国,推翻了人们关于‘中国不能创新’的迷思”。
进而指出阿里巴巴成功的因素,应该归功于“中国特色互联网发展模式、管理环境”:一方面,“阿里巴巴的成功,不仅因为中国有大量的工厂、供应商和客户,被称为‘世界工厂’。还倚仗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中国的消费者是全球最活跃的网购群体”;另一方面,借助搜狐董事局主席张朝阳的观点认为,“成功来自于政府部门比较宽松的监管环境……使得人们现在敢于创新。同时中国政府也非常创造性地发展了资本市场,使得很多互联网公司的概念被全球投资者所理解。”
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才有了9月20日《经济日报》就此专访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言人姜军时所传递的信息——阿里巴巴因为“中国”才成功。
A股之痛
成长之路通向何方?以此为基点,前天的《经济日报》刊发文章《最大IPO之后的新挑战》,“上市同样只是一个起点”,探讨阿里巴巴的今后。
“从国际化来看……阿里巴巴‘走出去’的难点在于,‘国际间小额贸易的撮合机制尚未有效地建立起来,包括物流、信用、支付、关税、汇率结算等问题亟待解决’”。“从移动端来看……手握微信和手机QQ两个移动互联网超级入口的腾讯与京东的联姻,以及腾讯、百度和万达的携手,让阿里巴巴在实物电商和O2O领域面临挑战。”
面对A股市场上电商股走强,《经济日报》在配稿《阿里上市对电商行业影响几何》中专访易观智库首席分析师李智,释放了电商的具体影响,“阿里巴巴上市成功吸纳的钱将用于继续抢占移动互联网入口,完成电商服务从实物独大到实物与生活服务并重的转变,从而提升移动商业化变现的能力”。
此外,阿里选择在海外上市而没有在A股上市,让很多人黯然神伤,一时间“流失海外”、“A股之痛”的反思之声不绝于耳。
《经济日报》旗下专业类财经媒体《证券日报》,9月20日刊发评论文章《阿里海外上市 A股何痛之有》,点出了人们的误区,“阿里巴巴集团注册于海外,是一家外国公司……而且公司特殊的‘同股不同权’合伙人制度也不符合A股上市规则,从这些硬性条件上看,它根本不属于A股”,“如果真有‘痛’,那就是阿里在国内不断攀高的利润最终去充实了外国股东钱袋的‘痛’才对”。
但互联网企业选择在海外上市,依旧值得反思。文章道出了这一动向,“一周前的例行发布会上,证监会发言人称,‘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新型企业在境内发行上市。对于允许尚未盈利的互联网科技创新企业在股转系统挂牌一年后到创业板发行上市问题,证监会正在研究中’”。
而同日出版的《人民日报》旗下《证券时报》通过文章《注册制改革方案预计年底前推出》,释放了反思的制度性的成果。其中两个成果是,“第一,证监会要求各证券公司重视资本补充工作,通过IPO上市、增资扩股等方式补充资本,确保业务规模与资本实力相适应,公司总体风险状况与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二是鼓励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IPO上市,取消‘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良好的成长性’两项额外审慎性要求,并简化有关程序,提高IPO上市监管意见书的出具效率。”
显然,未来证监会在继续还权于市场的同时,为互联网企业在A股上市努力打通道路。
芝麻开门
阿里巴巴上市,为人所乐道的一个细节是,马云打破常规,将敲钟者安排为一众阿里巴巴的客户代表:快递员、网店店主、海归创业者、农场主、普通买家……
这样的细节,被外界赋予了芝麻开门的创业象征。9月20日新华网刊发评论文章《阿里上市:小微开市之钟的象征意义》称,“他们代表了小微商业和消费群体的鲜活因子。”“他们所敲响的,既是阿里股票交易开市之钟,也是小微企业借力互联网经济生机勃发的晨钟,更是新经济、新业态倒逼产业转型、治理升级的警钟。”
文章借此传达,“中国的小微经济正在产业发展和宏观经济层面,释放无尽活力”。“新一届中国政府积极推进简政放权,对小微企业加大财税、金融扶持力度。自今年3月1日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实施以来,新设立企业数量激增61%,而年中以来,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国内就业依然保持稳定。这表明,扶持小微发展的改革措施初现成效,而这才仅仅是个开始”。
而在9月19日新华网文章《阿里巴巴上市打开中国创业者“希望之门”》中,也称,“一个属于中国的创业时代已经到来。‘人人创新’‘万众创新’的局面将为更多的‘马云们’和‘阿里巴巴们’提供实现价值的契机。”
通过阿里上市激发创业热情,9月20日的《经济日报》在评论文章《“芝麻开门”点燃更大创业激情》中点出了最新的政策背景——“在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一个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会迸发出灿烂的火花。”
而在9月11日央视新闻联播的就业率报道中,已经将淘宝纳入就业率的统计当中。显然在政策层面,上市的阿里巴巴将会被定义为一粒大芝麻,带动无数的小芝麻,敲开财富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