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matthias hollwich和marc kushner在jürgen mayer H的厨房中第一次见面,此后二人共同创办了HWKN,一个涉及范围跨越文化、品牌推广以及开发工作的建筑公司。他们种类繁多设计范围广泛的作品中包括零售空间、简易临时建筑以及大尺度住宅方案及商用建筑方案。公司最新完成的项目包括“火岛松亭(fire island pines pavilion)”以及“迷你天台”,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温蒂”获得了2012年度MOMA PS1年轻建筑师项目的优胜奖。
笔者近期与这个来自纽约的二人组进行交谈,谈话内容包括工作室的起源,二人在建筑方面的积极探索以及他们认为能够影响当今建筑环境的近期设计领域的发展动态等。
请问HWKN公司是如何创立的呢?公司的核心建筑意图又是什么呢?
matthias hollwich:HWKN是与十年前在属于jürgen mayer H的位于柏林的一间厨房中开始的,也正是jürgen mayer H的介绍使得HW(matthias hollwich我本人)与KN (marc kushner)的名字结合在了一起。此后三年多的时间中,我们不断参加非正式会议、接受非正式开发项目、教学项目以及全职工作,直到我们最终决定共同参与一项纯理论性竞赛。
marc kushner:在我们见面之前我们几乎完全不认识对方,但当我们相识之后,仅仅几天之内我们就有一种同样的感觉,那就是当我们在一起工作的时候会产生某些特别的化学反应。我想这可能就是设计层面上的“一见钟情”吧。在我们合作的竞赛项目还没有完全完成时,我们就决定成为搭档共同创办公司了。我们的竞赛参赛作品是为一个气候潮湿的世界设计的摩天大楼,名为“摩天森林(skygrove)”。到现在这也是我最得意的HWKN项目之一—2012年飓风sandy来袭让我们意识到应该重新思考如何在水体附近构建建筑物,而“摩天森林”早在飓风发生6年前就考虑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公司核心的建筑意图从公司创始之初至今基本没有改变,那就是——创造出震惊当代并能在未来经久不衰的设计。
请问您认为您二位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受教育情况是如何塑造您二位的设计原则和人生观的呢?
marc kushner:matthias来自德国,而我来自美国新泽西。是我们过去的经历把我们塑造成今天的设计师,由于我们不同的背景我们之间经常会有可笑的紧张感。像所有优秀的德国人一样,matthias欣赏严谨的设计风格,他曾经为雷姆·库哈斯工作过多年,他最爱的设计方式就是用设计排列法不断进行排列比对,直到合适的设计结果自己显现出来。尽管我成长在一个开发人员的家庭并且懂得开发语言,对于设计我依然是非常感性的。我曾经与jürgen mayer H共同工作过,在设计中我更倾向将重点放在形式上——比起matthias我似乎有着更多的下意识反应。我热爱美国流行文化——我的毕业论文就是有关我的家乡——新泽西的一个名叫bel-aire的小镇的分部——同时我还是伤感音乐的忠实粉丝。
请问迄今为止对你们的作品影响最大的是什么人或是什么事呢?
matthias hollwich:影响我们的建筑师有很多,从我们的导师雷姆·库哈斯和 jürgen mayer H到约翰·索恩(john soane)、飞利浦·约翰森(philip johnson)、王澍以及丹尼斯·斯科特·布朗(denise scott brown),都对我们的作品产生了影响。
请问您认为HWKN公司最大的强项是什么呢?以及多年以来这个强项又是如何发展的呢?
marc kushner:建筑的未来是由我们现在设计的建筑组成的,就好比当今存在的建筑都是由过去的几千年间设计的建筑组成的一样。建筑不同于苹果手机,也不同于电脑程序,建筑并不会因为过时就被市场淘汰乃至凭空消失。他们会成为构筑物。构筑物又共同组成了我们的城市。我认为我们多年以来不断演化的最强项是,我们能创造出短期内给大众带来震撼,娱乐大众并向传统提出挑战的建筑,而这些建筑同时也会为客户以及整个城市带来长期的价值。
matthias hollwich:我们收到了来自客户的很多有关我们公司能量及处理方式的正面反馈。近年来,我们接手的项目的规模显著增大,从临时建筑项目发展到相当主流的文化建设及个人建设项目,我们的客户依然能够注意到我们的激情和能量,并积极做出响应。实际上我们在项目上也的确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同时随着项目的改变,我们每天的工作过程中也有了越来越多的乐趣。
请问您二位认为现今建筑产业中最有趣的发展动态是什么呢?为什么是最有趣的呢?
matthias hollwich:我觉得是 architizer!在经济危机最严重时,我们创办了architizer网站,因为在当时我们就预见到了业内迫切需要有一个供建筑师和专业人士展示品牌和作品的平台。也正是从那时起architizer逐渐发展成现在建筑业内最大的在线平台,这种的扩张在某些程度上也是由当今人们迅猛增长的建筑消费需求决定的。#p#分页标题#e#
marc kushner:我认为是Instagram。Instagram的成功之处在于从建筑评论者中夺走了建筑的控制权,转而将控制权交给到了广大群众手中。Instagram中的评论与专业评论者的华丽辞藻和复杂句式不同,群众对建筑的评论可能是简单是“我爱这种风格。”或者“快看这个丑爆了。”——但是这些同样是建筑学的评论。人们用Instagram发送图片向朋友展示他们去过的地方,或者展示他们有多酷——当他们发出一张他们在建筑前拍摄的自己的照片时,他们就已经把建筑变成了他们个人叙述的一部分。这种趋势创造了追求独特和创新的渴望。试想一下,如果在全国各地旅游时,在一座与家乡建筑完全相同的建筑前拍照将是多么扫兴的一件事。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建造师、开发商以及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不断开放新形势,并从建筑师处得到新的解决方案。我们现在正处于建筑的黄金年代的悬崖处——高度地方色彩化风格已经回归——每个城市都将各不相同且充满乐趣——人们甚至希望看到有些震撼甚至有些古怪的建筑!这种趋势也是所谓国际风格时代的终结。
请问二位,最近在建筑之外的领域有什么让您特别沉迷的事物呢?这些事物又是如何在您的作品中体现的呢?
marc kushner:我近期比较有兴趣的是技术产业。我认为在技术产业和建筑产业之间有着惊人的对等性,尽管二者是以截然不同的速度向前发展的。我们注意到的最显著的一点是,对技术领域对于推陈出新总有着无止境的需求——找到停滞不前的体系并用新观念对其发出挑战——这与我们在建筑设计中的行为是完全相同的。我们通常会问“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做出比我们之前的建筑更好的设计呢?”——“现今与以前不同的事物要求我们对传统的解决方式重新进行思考。”
matthias hollwich:我最近被“新世纪”的想法深深吸引。多年以来,随着人们年龄不断增长,我们研究了由建筑和都市生活引发的各种挑战。改变这种状况和建造更具可持续性的建筑物以及城市一样,对我们而言是个极大的挑战;但这其中的益处是,尽管我们是带着长者的心境进行设计,设计的受益人却包括所有人群。城市和建筑物变得更加社会化、可接近并且更加紧密相连。
当今业内计算机生成视觉化技术如此司空见惯,请问您认为,建筑领域还有实体模型和手绘草图的一席之地么?
matthias hollwich:无论是手绘草图、实体模型还是3D模型,我们要问的问题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我们与每位客户沟通时最有效的方式是什么?”有些客户可以看懂平面图和剖面图,并且对建筑有着自己的理解,另一些则更倾向于实体模型,还有的客户需要的则是高度逼真接近照片的3D渲染效果图。我们都是按照需求选择表达方式,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单一一种表达方式。
请问建筑师的工作的目的是使公众满意么?
matthias hollwich:当然,这是永恒不变的目的。当我们设计建筑时,我们会想到四个不同人群:
1. 我们的客户——我们需要按照他们提供的日程尽力为其提供服务
2. 用户——住在建筑中的使用者
3. 过路者——城市中每天要路过这座建筑的人群
4. 观看者——会将用媒体形式(照片或视频)消费建筑的人群
marc kushner:我赞同这种看法,用户和观看者的人群年龄将跨越几代人——在客户以及客户的日程早已消失多年之后依然存在。对建筑师而言,在建筑的寿命期限全过程中考虑到以上多个人群是建筑成功的关键。
请问在当代的建筑师中您最崇拜的是哪一位呢?
marc kushner:因为architizer网站的缘故我们不能对建筑师有这种偏爱的看法!但是其他领域我们崇拜的设计师有很多,比如yves behar, rafael de cardanas 以及曾是我们客户之一的zaldy.
请问您得到过最有用的建议是什么?您二位想与当今的年轻设计师分享什么经验呢?
matthias hollwich:我认为是“爱上过程,结果自然会来临。”在建筑领域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建筑师要发自内心的把建筑当成一件心甘情愿做的事。每个建筑师都需要付出大量的耐心,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这样下去,想要的结果最终会出现在我们面前。
marc kushner:我曾经从两个在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人口中得过到两条建议。当我与我父亲谈到建筑时,他告诉我“不要从事建筑行业,你无法靠他谋生。”然而在我二十多岁,与我的导师 jürgen mayer讨论与matthias共同开办工作室的想法时,我的导师说到:“尽管去做吧,建筑的神秘你永远无法完全了解,但值得你用一生去探索。”我认为他们都是对的。建筑是很艰苦而且容易令人产生挫败感的行业,但是如果你理解了建筑的能量——建筑无处不在——就有一个加入建筑领域的令人叹服的原因——没人真正完全了解建筑。我还在尽力了解的过程中!
最后一个问题,请问您二位的座右铭是什么呢?
matthias hollwich:未来派画家john cchaar说过的“不要去寻找路径,要创造路径,创造路径的行动,会改变创造路径的人,也会改变路径最终的目的地。”
marc kushner:我没有座右铭——我更想用主题音乐来表达。我想应该是bert kampfert的《非洲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