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与地方政府的救市政策起到了明显作用。10月20日,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0月12日至18日的一周,受监测的全国20个主要一二线城市住宅合计签约面积环比回升45%。其中,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四大城市的住宅成交面积环比涨幅分别达到133.95%、77.99%、69.06%、50.77%,一线城市整体涨幅达到80%。
北上广深还没有取消限购,环比已经大幅度上升了,而此前环比降几个点,就在各路媒体上“喊跌”不已。时至今日,所谓“哭跌喊救”的策略终于结出了丰硕果实:四大一线城市“回暖”迹象明显。但是,即使达到如此效果,一些“得陇望蜀”的人还不过瘾,认定当前救市力度还不够,还应当积极降低税收以救市。
2008年我们提出的十五条救市政策已经轮番在此轮救市中运用。然而,从形式上看,今年没有出台4万亿救市资金,但是,正如2008年信贷激增的情况来看,如果未来信贷激增,这一条形式上的区别也会消失。实际上2008年的4万亿救市资金与其后每年高达10万亿左右的信贷释放量,是小巫见大巫。
人们将注意力关注首套房认定变化以及首套房利率打折问题,而另一个更加关键政策是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9月30日,央行、银监会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住房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放松了对与自住需求密切相关的房贷政策,并鼓励银行通过发行MBS和期限较长的专项金融债券等筹集资金以增加贷款投放。一些人惊呼,这一设计可能盘活十万亿资金,房地产市场又有钱了。我们很难估计这个机制何时发生突变,进而成为向房地产输送庞大资金,以便稳住房地产市场所谓成交量下滑的趋势。房价当前价位已经这么高了,还有多少人能够承担起这样高的价格呢?投机者的资金是多,如果救市是为了救他们,那么,整个房地产已经异化到可以推倒重来的程度了。美国版次贷危机,就是因此祸根而起,美国楼市几乎被推倒重来。
从理论上说,很多政府的支出来自于税费和货币超发。第一种措施既令政府官员头疼,执行起来成本高,还有明显的社会风险。因此,降税更多意在获得其他收入,即刺激楼市再度火爆,从而获取更大收入。等待房价再暴涨的时候,又可以以抑制房地产过热的理由增加税负。第二种政策相对比较隐蔽,特别是间接税这样隐蔽的税收往往会能够取得明显的效果,但是,这里的风险往往更大:要么是引发通货膨胀,要么是引发资产泡沫,这两种问题又是全世界最害怕的魔鬼。
我们说当前CPI又回到1时代,老百姓不看数据,只看现实的物价到底是怎样的?一斤水果价格到底是涨了还是跌了,生活成本到底是高了还是低了,每个人都可以作为判官,自有定论。而货币超发问题也不看你M1到底有没有超出需求,也不看很多学者炮制的各种各样的金融概念,这些概念糊弄不住人,因为老百姓对于货币超发的概念是一百块钱实际购买力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至于会不会继续出台降税以救市的政策,可能性很大,因为继续“喊跌者”还会出现,而众多的消费者的声音都被淹没在这些声音之中了。这就是现实,在这样的背景下,房地产市场到底会呈现一种什么样的反应,是不是到了一个质变的临界点,任志强不知道,谢国忠也不知道,套句老话:只有天知道。面对当前这样一种状态,消费者、开发商、政府、银行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就目前看来,已经非常明显了。有的消费者已经扛不住,积极入市,当前成交量大幅度上升就是例证;开发商也开始乐观起来,后悔没能拍地;地方政府一边刺激消费者入市,一边等着高价卖地;而银行尚存疑虑,他们在思索,到底该不该房贷打7折。